唐 報恩經變相圖 Ch.liv.004 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年代:唐(8世紀中晚期)
名稱:報恩經變相圖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17窟)
材質:設色絹本
尺寸:高:177.6厘米 x
寬:121.0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12
Ch.liv.004
賞析:
大英博物館簡介:
敦煌藝術中用壁畫或絹畫來表現佛經內容的繪畫,叫「變相」。此圖正是這種變相,即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報恩」的概念,正與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中的「孝」
相符合,因此在中國很容易普及。事實上須闍提太子的故事即源自《報恩經•孝養品》,主旨講回報父母的恩德是子孫應盡的義務,回報父母的要比從父母那裏得到的多,是報恩中的美德(望月信亨《佛教大辭典》,1973-74,4551頁)。此作品右側邊緣表現的是須闍提太子的孝道故事,面對危機,將自己身體提供給父母解救饑餓。與此同時,中央則是描繪充滿光明歡樂的釋迦牟尼淨土。
此畫相對完整,依然保留著畫著的帷幕及四周縫製的素色絹邊,只有前景中間部分稍有損壞。雖然褪了色,但某些部分仍然保留了豐富濃重的色彩,顯示了盛唐時期佛教繪畫的壯美。盡管此畫顔色、形態都非常美,但至今爲止,卻很少有將其製成圖版介紹的(松本榮一《敦煌畫研究》,1937,圖58,斯坦因《千佛洞》,圖6,僅是局部),並且也只是單色圖版。這是比上圖(圖7)《樹下說法圖》有更大發展的淨土圖的絕好的例子。為幫助信徒能夠看到希望往生的淨土的壯麗,本圖描述了佛和周圍衆多的眷屬,下端的歌伎、上端的樓閣,構成了壯觀的場面,用以描繪淨土的歡樂與華麗。聖衆的大半集中於蓮池中的寶臺上,代表再生靈魂的化生童子坐在蓮花上合掌禮拜,(圖8-8)。在聖衆兩側狹窄的邊緣,描繪有山水爲背景的故事圖,《報恩經》所記載的九段故事,有三段被描繪於此。各場景內容可以據長方形榜題來確認,這樣這幅畫可以很容易地實現對信徒的教化。
右側邊緣,從上到下繪有七段須闍提太子的故事(參見Fig.22)。最上段描繪的是身著紅衣的大臣參拜大王,附有「波羅奈國大王和心生惡逆的大臣羅睺」
的標題。第二段是警告羅睺欲派兵馬襲擊的「虛空神祗的飛來」場面。與此相接的是大王、夫人和太子在城牆上架梯逃亡,以及攜帶食糧長途跋涉的場面。第六段是,食糧斷盡,大王舉起劍欲殺妃子時,須闍提太子橫插其間的場面。最下段描繪的是,受傷的須闍提太子留在道旁緩慢地爬行,大王和夫人則繼續旅程的場面。有關故事的剩餘部分,可以參看斯坦因繪畫1(參看Figs.34,35)。左側邊緣(參照單色圖版第21圖)分爲兩段故事,上方五段榜題記述《鹿母本生》的一部分,是鹿飲了仙人洗衣服的水而妊娠的故事(參看Fig.21)。鹿所産下的孩子長成婦人,用了兩個場面來描繪當她繞行仙人所住洞窟時,足下盛開了蓮花(參看圖8-7)。最下段表現的是《報恩經》中的善友太子、惡友太子故事的三個場面。下段中繪有波羅奈國王和他一位夫人,中間描繪沒有子嗣的大王在神殿前做祈願儀式,結果國王得到二個孩子,針對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將第一夫人的孩子名爲善友,第二夫人的孩子名爲惡友。第三段是善友太子將財寶填滿國庫的誓願得到了實現的場面。長方形榜題上詳細記述著繪畫中未表示的內容,特別是最下段的榜題,記述著善友太子絕食、母后爲了使太子實現得到摩尼寶珠的誓願,勸解大王同意他赴大海。
未完待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