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四觀音文殊普賢像(供養圖)005.Ch.lv.0023
設色麻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年代:唐(864)唐懿宗咸通五年
名稱:四觀音文殊普賢像(供養圖)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17窟)
材質:設色絹本
尺寸:高140.7厘米 x
寬97.0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5
Ch.lv.0023
參見:Figs.71,73
賞析:
大英博物館簡介:
近年,考證彩色圖版第16圖的年代時,曾把該繪畫看作是斯坦因搜集的敦煌畫中年代最早的作品。此繪畫的主題證明觀音、文殊和普賢在敦煌都深受歡迎。菩薩的名字通過榜題中記錄的像名可以確認,如果沒有榜題,就無法識別上段的四身菩薩。例如,右邊第三尊像(參見圖23-3)記爲「大悲十一面觀世音菩薩」,但卻與其他三身像一樣,寶冠上只有一個化佛。儘管這樣,這位菩薩似乎凝聚著一個供養人特殊的信仰之心,他在榜題的空白處寫了自己的名字。
上段的四觀音身上的袈裟和裝飾品,全都是迎合中國的喜好而改變了的印度風格。特別是布滿紅粉色縐褶、左右對稱直垂到腳的長裙,是其典型的例子。與此相對,下方文殊和普賢的衣裳完全是中國風格的(參見圖23-2)。其他諸像,尤其是持三層傘蓋的脅侍菩薩,能清楚看到其面部和手的顔色下面有底稿的墨線。邊端稍顯膨脹的唇線(參見圖23-4,Fig.71)以及眉、鼻等的線,都是在上完彩色後再用濃墨描繪成的,但這種線條幾乎無例外地沒有底稿線那樣的自然流利,只是爲重視強調輪廓而謹慎運用的手法。從兩肩垂下的黑髮也是後來用濃墨塗的,可見到輪廓的底稿線。
頭光的表現多少使用了基本的型式。上段諸像的頭光,是波浪虹狀紋和雙雲旋渦紋交替搭配。下段兩端的立像菩薩用著同樣的雙雲旋渦紋,內側菩薩的綠色頭光有重疊的花瓣,在文殊和普賢背光的中心部分也可見到同樣的紋樣。文殊和普賢的頭光也有雙雲旋渦紋,只有背光的外緣部分是別樣的,使用了像劍一樣帶尖的紋樣。此畫中保持了令人舒適的左右對稱的統一性,這些還涉及到上段,諸像的蓮華座,兩端的二身是仰瓣,中間二身的則是向下的重瓣等的表現中。頭光的花紋主要是由平穩的曲線和旋渦卷構成,與後世小菩薩的頭光都變成了幾何圖樣或尖銳花紋成對比。
畫面最下段為供養人像(參見Fig.73),右邊是一比丘和三俗世男子,左邊是二比丘尼和二婦人,中央有從右往左豎寫並有紀年的題記:
一爲當今皇帝二爲本使
三爲先亡父母及合
無之災障
咸通五年
與上部畫面間有花紋帶隔離的題記和附有各自名字的供養人像,被繪在最下段的細帶狀的部位。Mary
Fong(1972)試著將此畫與9世紀後半葉的敦煌第85窟(867年)及第107窟(872年)壁畫中的供養人像做了比較(博士論文)。Waley的敍述也涉及到這方面,注意到婦人們頭髮上只是插著一把梳子,沒有使用以後作品中常用的簪子。
(1)衙前虞侯唐安諫
(2)兄唐小晨一心供養
(3)兄亡將唐我一心供養
(4)父僧神威一心供養
1.一為當今皇帝二 為本使司空 2.三為先亡父母及合…… 3.無之(諸)災障…… 4.
咸通五年
(5)比丘尼妙義一心供養
(6)尼福妙一心供養
(7)母鞠氏一心供養
(8)阿婦什三娘一心供養
畫面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並排四尊觀音立像, 自右至左依次為:「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
「大聖救苦觀世音菩薩」、「大悲十一面觀音菩薩」、「大聖而 ( 如) 意輪菩薩」。四菩薩均立於蓮花座上, 衣著華麗,
飾品繁多。四觀音像頭光為波形虹狀文與雙雲渦文交互配用, 相同雙雲渦文頭光的菩薩立像, 內側菩薩的頭光綠色稍重。線描勾勒輪廓,
敷彩暈染, 黑髮下垂兩肩。菩薩長裙下垂, 珞腋飛飄, 具有印度風格。與此相對,
下方文殊普賢菩薩的衣裳則是完全中國式的。四觀音像的蓮花座, 兩端為仰蓮, 中間兩尊為覆蓮。
中部右側為騎獅文殊像,
左側為騎白象普賢像, 各有崑崙奴牽控, 周圍各有穿漢裝的二脅侍菩薩。文殊普賢菩薩頭光為雙雲渦文, 身光外緣部為另外一種劍尖樣文樣,
左右相對稱統一。文殊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菩薩, 文殊乘獅, 表示智慧的勇猛無畏; 普賢乘象,
表示理念的力量與精神。
下部為供養人畫像和題記。中間題記殘存數行文字, 據之可知此畫成於唐咸通五年(864年) ,
為敦煌唐姓家族所作的供養畫。題記右邊有四尊男供養人跪像, 最前一位為僧人, 榜題: 父僧神威一心供養。其後三像均著官服, 中間一像題:
兄唐小晟一心供養。題記左側為四尊女供養人跪像。前面二位為尼姑, 後二位為高髻婦人, 是右列男供養人的家眷。此畫畫法工細, 色彩豐富,
為敦煌絹畫精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