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卷第二 墨筆紙本
英國大英圖書館收藏斯坦因敦煌手稿

(15000*1267)
名稱:維摩詰經卷第二
作者: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材質:墨筆紙本 殘卷
尺寸:縱:26.0厘米 ×
橫:345.0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圖書館收藏斯坦因敦煌手稿
編號:Or.8210/S.961
賞析:
簡介:
維摩詰所說經
是佛教大乘經典。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詰經》《淨名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有3卷,14品。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義旨為「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
《維摩詰所說經》經旨在闡說維摩詰所證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故又稱《不可思議解脫經》。本經的中心人物維摩詰為毗耶離國的大乘居士,他稱病在家,欲令佛派遣諸比丘、菩薩來看望他。他藉此機會與佛派來問病的文殊師利等菩薩和比丘反覆論說佛法,因成此經。維摩詰認為
解脫不一定出家,只要在主觀上修養,則雖有資生而實無所貪,雖有妻妾而遠離五欲。此經宣揚大乘佛教應世人俗的觀點,主張不離世間生活,發現佛法所在,提倡
「人不二法門」,主張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槃、有相與無相、有知與無知等一切分別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門,可得無生法忍,遠離一切煩惱妄想,進入涅槃境界。
作者:
鳩摩羅什(343-413),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高僧,中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又譯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略作羅什。意譯童壽。博通大乘小乘。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入長安,後與弟子譯成《妙法蓮華經》《佛說阿彌陀經》《中論》《百論》等。所譯經論影響巨大,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作為中國古代與玄奘、真諦齊名的佛經翻譯家,他翻譯的佛學經典在中國譯經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羅什父鳩摩羅炎出身天竺望族,後至龜茲,生羅什。羅什7歲隨母出家,初學小乘,後到罽賓、沙勒,遇到莎車國大乘名僧,改學大乘。博讀大小乘經論,名聞西域諸國,在漢地也有傳聞。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堅遣呂光攻伐焉耆,繼滅龜茲,將羅什劫至涼州。三年後姚萇殺苻堅,滅前秦,呂光割據涼州,羅什隨呂光滯留涼州達十六、七年。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伐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以國師禮待,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之後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
在後秦的十幾年間,鳩摩羅什與弟子翻譯了多部大小乘經、律、論,鳩摩羅什培養了眾多弟子,著名的有「四聖」,即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龐大的弟子僧團使佛教義學迅速傳播,並使佛教與各地的風俗習慣、民族信仰結合起來,形成了很多佛教派別。
羅什與弟子在弘始三年至十一年期間,譯出《大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論,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譯經總數說法不一,據《出三藏記集》,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開元釋教錄》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羅什譯經文義圓通、內容信實、字句流暢,在中國譯經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羅什的弟子眾多,其中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恆、曇影、慧觀、慧嚴、道融、僧契、僧遷、法欽、曇無成、僧導、僧業、僧嵩等,後世有什門四聖、八俊、十哲之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