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千佛洞含西千佛洞和東千佛洞。西千佛洞位於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黨河北岸斷崖上。東千佛洞位於今安西縣城東南約70千米橋子鄉的山谷中,約始建於西夏之前。
敦煌千佛洞現存有壁畫和泥塑的窟洞四百七十六個,其中隋窟九十五個,唐窟二百十三個,五代窟五十三個。從窟洞數字,已足說明唐代是敦煌藝術的極盛時期。
壁畫分經變(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本生故事(記錄佛陀還未成佛時的前生故事)、尊像圖、供養人像、圖案裝飾等。經變是壁畫的主體,占最大面積。唐代淨土宗風行,故壁畫中「淨土變」(包括「西方淨土變」、「東方藥師淨土變」、「彌勒淨土變」)最多。唐代《妙法蓮華經》盛傳,壁畫中「法華經變」也不少。「法華經變」有二十八品,其中第二十五品——「普門品」,往往被單獨提出來描繪,這是唐人對觀音菩薩特別虔信的緣故。

(唐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絹本設色 79.3x62.0 大英博物館)

(莫高窟3窟 南壁 元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 復原圖)
尊像圖中,就出現了曼荼羅,又出現了婆羅門的神像(如四臂、六臂、八臂如意輪觀音和千手千眼等觀音)。

(敦煌石窟北周290窟1中心柱佛龕彩塑繞窟)
泥塑分浮麵塑(包括壁塑、影塑、高塑)、立體塑(圓塑)兩種。唐以前,浮麵塑和立體塑,兼而有之;唐以後,只有立體塑,浮麵塑卻絕跡了。這是因為立體塑更具有真實感,藝術性更高。

(莫高窟45號窟 盛唐
一鋪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塑像)


在石窟中,泥塑的佛、菩薩像,與壁畫互相輝映。有一些石窟,其中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用泥塑,天龍八部飛天龍女等扈從部屬,是畫在壁上,塑與畫,和諧地配合在一起。還有一種情況:菩薩是泥塑的,菩薩頂上的圓光,身上的飄帶,用壁畫代替,塑與畫,更是合成整體了。
唐代流行著一句話:「宮娃如菩薩」。其實是菩薩如宮娃。塑匠們不僅模仿伎女的形象來捏塑菩薩,他們捏塑佛、迦葉、阿難、金剛、神王……,也無一不是參考現實世界中各種人物的軀體與性格。
綜觀唐代各時期的塑像,初唐清瘦,盛、中唐肥碩。這與書法的由瘦變肥,同一風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