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父母恩重經
067-068.Ch.lii.004,Ch.lxi.008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2500*3442)
年代:北宋(951-1000)
名稱:父母恩重經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材質:設色絹本(殘缺)
尺寸:高134.0厘米 x 寬102.0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67-68
Ch.lii.004,Ch.lxi.008
賞析:
題記(從左至右):
(1)男學仕…… (2)故父歸義軍節度押衙……/史中丞上柱國 (中有發願文,僅存數字殘跡,略)
(3)慈母阿劉一心供養 (4)女三娘子長勝一心供養
大英博物館簡介:
此畫的上段,描繪的是隨帶阿難、迦葉的釋迦如來和二菩薩(參照圖28-2)。這些主尊的群體背後有四大天王中的兩身,前方有捧花的四身菩薩。中段以圖解《父母恩重經》的場景構成。此《父母恩重經》是自五代起到北宋初期在敦煌深受歡迎的僞經(不在印度本土,而是在中國撰述的佛經)。松本榮一博士在『敦煌畫の研究』(196~200頁)中指出,各場景所附的長方形題箋中的經文,和斯坦因敦煌文書中所見的經文基本一致。從而可認爲主要三尊像上方所繪的山脈,是表現《父母恩重經》開頭設定的耆闍崛山。
《父母恩重經》是講述人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将其用圖解的方式表现的各个場面的人物像,与當時畫這人物的供養人像有大致相同。右端場景中,表現少年接受父親的教導的畫面,並加入了懷抱嬰兒的母親(參照圖28-3)。其左側長方形题笺中的“父母懷抱,和和弄聲,含笑未語,饑食須食,非母不哺,渴時須飲,非母不乳”(父母把他抱在懷裏給予爱抚,他只会微笑還不會說話。即使肚子餓了,如果沒有母親則什麽都不能吃,喉咙干了,如果沒有母親,什麽都不能喝),記錄与其場景相当。左端場面的上部,描繪那个孩子結婚後自己有了孩子時的情景。講述孩子們沈浸于自己的歡樂中,誰都沒去探望年老體弱的雙親。曾畫在中央部位的祭壇已經缺失,但其右側描繪坐在蓮華座上的阿難,左側描繪合掌的男子和随帶的衆多僧侶,其下方也繪有合掌下跪的世俗男女。此相當於《父母恩重經》末章的場景,原本為淡紅色的長方形题笺框中記錄着經文,其意爲“釋迦對阿難講,燒香,誦經,爲僧侶布施飲食等,通過種種信仰行爲,人們將回報從父母獲得的恩惠”。
畫面下端缺損很大,留下來的比中段的人物像還大的供養人像的一部分,从題記得知,供養人是學仕(學生),靠近中心的二像現在幾乎完全遺失的,是供養人的亡父母。從父親的頭部(參照圖28-4)和“女三娘子”的像(參照圖28-5)等殘留的部分可看出,是非常精美的像,特別是像的奢華裝束和臉部的化妝很顯眼。在壁畫中的女供養人像,也常常見到作爲美人斑,在臉頰上用長線描出的靨妝。但在此圖中,婦人像臉頰是紅色,上面还畫了小的鳥形圖樣。然而,儘管細部描繪如此出色,但沒有發現反映人物個性的特徵,結果其表現還是和通常的供養人像毫無差別的模式化。原因是沒有按實際的人物描畫,而是有意識地去和上部整體畫面協調而形成的。
最後要關注的一點是上段中衆聖簇擁釋迦如來的結構有10世紀的典型特點。此時之前,身光明顯是幾何圖案,主要諸像所佔據的空間也相對均衡。而這種聖衆的組成,與敦煌宋代石窟的第61窟的天井上所描繪的說法圖很接近。圖78的紙樣也與此相近,大概是用於天井說法圖製作中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