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壁畫(碎片)267.Kha.i.C.0080
設色石料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2668*2000)
年代:南北朝(6thC)
名稱:壁畫(碎片)
出處:和田喀達里克
材質:設色石料(石膏)
尺寸:高:19.0厘米 x 寬:16.0厘米 x 厚:1.8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267 Kha.i.C.0080
賞析:
大英博物館簡介:
壁畫碎片,顯示蓮花基座上站立的神的腳和一朵花。在灰泥上塗上顏色。
南北朝 壁畫(碎片)268.Kha.i.C.0095
設色石料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2602*2600)
年代:南北朝(6thC)
名稱:壁畫(碎片)
出處:和田喀達里克
材質:設色石料(石膏)
尺寸:高:16.6厘米 x 寬:15.7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268 Kha.i.C.0095
賞析:
大英博物館簡介:
前三件都是從喀達里克的大方形寺址攜來的斷片,斯坦因從那裏還發現了許多文書類和壁畫斷片(寺院內殿用模板繪的千佛壁畫,刊載於本書第1卷的《導言》部分的插圖中)。第四張斷片也是從喀達里克發現的,但不知是否在這個寺址出土的。斯坦因據在此地發現的硬幣推斷,此遺跡可能是8世紀結束時廢棄的(參照《西域》159頁)。
智慧神像有幾分粗劣,其他諸像描繪的相當精細。特別是佛頭可與該寺址中央位置發現的大斷片(參照《西域》圖版XI,
Kha.l.C.0097)相比較。斯坦因將大斷片收錄在《西域》的圖版內,當時看來破損嚴重,故本書未收錄。看《西域》圖版,就會發現當初極壯觀的構圖,以及有規則地配置小佛坐像、背景顔色變換等技法。中尊佛兩手結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華座上,蓮花座由兩層豐滿蓮瓣對稱排列而成,背後是模式化曼陀羅火焰紋的背光。左右有長身的菩薩,腰略傾向佛立著,其腿筆直僵硬。此菩薩的姿態,與本書第1卷圖46-48的諸菩薩像,以及科茲洛夫發現於黑水城現存於艾爾米塔什美術館,時代稍晚的繪畫(參照《喜瑪拉亞的神與魔》,圖22、23,頁77)中所見的相似。
這些主尊群的周圍,配有略向前傾的小佛坐像,這看來恰似佛三尊突出在有規則地分配小佛像的背景中。此小佛群,規模雖小,但讓人想起敦煌隋唐窟中所見千佛的結構。Joanna
Williams也指出,此斷片的重要性,就在於各個零七八碎很難拼合的斷片上,能看出像與像間的相互關係(參照《和田佛教美術的圖像》,1973,110頁)。
此外,《西域》中沒有收錄,遺憾的是本書選材時也遺漏了的,還有色彩保存較好的四身小佛的略大些的斷片Kha.i.E.0058.c。那斷片上,身光和底色交替搭配著白和紅色,紅色時而在頭光上,時而又用在身光上。而佛的衣服爲紅、黑、茶、白等色,都坐在平坦的覆瓣蓮花座上。臉部的主要部分用朱線描繪,瞼和眉毛使用了黑色。Fig.
42展示的兩塊斷片與此是同類作品(收錄於《西域》圖版XI的繪有佛頭的斷片Kha.i.0054,也是與此同類的作品。另外,本書Fig.
49,雖然是板繪而不是壁畫,但前側向的臉部表現與此相同)。衣紋線使用黑色,偶爾用白色來突出,大概是畫家比較喜歡省略輪廓線而以色面來表現,佛像具有一點立體感。各小佛坐像間沒有分界線,只是調換每個像框的底色來體現。
黑白圖版展示的壁畫斷片中,Fig.
44可見有美麗的色彩:從手持淨瓶判斷是觀音菩薩,身著淡青色衣裙,有紅色輪廓的肉身上染了淡紅色,與有茶和紅色寬邊的亮綠色背光形成鮮明的對比。近處的小像可能是供養人。圖53-4中,可見精細的輪廓線和淡紅的暈染,有美麗的淡綠和青的色彩。一個斷片為肩有日輪、前臂有金剛的毗盧遮那佛(參見圖72
及 Figs. 50, 95),從這些壁畫的斷片,可窺到和田壁畫的興盛及其品質的一端,而描繪著手握毛筆的一個斷片(Fig.
43)也是饒有意義的。那筆的桿是木製的,略有些蓬鬆的毛束被牢固地捆在一起。
南北朝 壁畫(碎片)269.Kha.ii.C.0011
設色石料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2668*2000)
年代:南北朝(6thC)
名稱:壁畫(碎片)
出處:和田喀達里克
材質:設色石料(石膏)
尺寸:高:12.0厘米 x 寬:12.5厘米 x 厚:0.8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269 Kha.ii.C.0011
賞析:
大英博物館簡介:
壁畫的碎片,顯示一個帶著燃燒的珠寶和鮮花的樂隊。在灰泥上塗上顏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