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菩薩像 101.Ch.lvi.008
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1100*3259)
年代:唐(九世紀)
名稱:菩薩像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17窟)
材質:設色絹本
尺寸:高:44.5厘米 x 寬:14.5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101 Ch.lvi.008
賞析:
大英博物館簡介:
此畫和接下來的兩個圖表現了十個幡的系列中的一部分,其餘的在新德里,其中幾件收錄於松本榮一氏(1937,圖201-02)很明顯這些不是中國特色的敦煌藝術,事實上可能與于闐或者吐蕃藝術有關係。
所有幡畫具有共同特徵:菩薩雙腳併攏站立,腳幾乎是筆直的,看不出膝關節。上半身裸露,只披了稍加花紋的天衣(其中一個只是在大腿上打結來代替天衣)。全都穿了裹得很緊的腰布,腰部的末端從腰部垂下位於兩腿之間的部分,他們像吐蕃時期敦煌畫中常見的諸像一樣,戴著金色通天冠,黑色捲髮從耳後垂到肩上,頭後面的光環向四周發著光。一些地方可見吐蕃文的短句。
斯坦因和Waley都注意到劍橋大學藏的尼泊爾古文書中的小型畫像與這些菩薩像的相似性,並把它們的起源歸結於8、9世紀孟加拉地區的佛教藝術。Gerd
Gropp (1974,p.94)
還找到了一個更近、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他重親恢復了Balawaste的畫之後認為這些畫就是于闐藝術,它尤其關注對腳和腿部的笨拙處理,這種方法在Balawaste的赤裸著上身的菩薩像中也很常見。該畫的條紋布料也顯示了一些在那些紡織品中的共同圖案。根據他的觀點,敦煌發現的畫無論如何一定晚於Balawaste的畫(其時代是六世紀以前的),而圖48頂部邊上的玫瑰花飾需要與那些在伯孜克里克第9窟發現的成於公元8、9世紀的花紋作比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