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瑰寶:莫高窟北魏時期洞窟
莫高窟现存洞窟中时代最早的是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267——271、272、275、251、254、257、259等窟。北魏洞窟一般形式是有前室及正室两部分。前室作横长方形,具向前向后两面坡的屋顶,椽与椽之间有成排的忍冬花纹装饰(称为“人字坡图案”)。正室方形,中央有一中心方柱。中心柱上有佛龛及塑像。四壁都有壁画。窟顶装绘着划分为方格的平基图案。如二五四、二五七两窟就都是这种形式的。这种形式是北朝后期最流行的一种“制底窟”的形式(“制底窟”是印度名称,即礼拜殿,是毗诃罗式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石窟形式)。也有的洞窟没有中心柱,则后壁有龛及塑像,窟顶作“斗四藻井”(正方形中按照对角线方向层层嵌入逐渐缩小的正方形)。
莫高窟第257窟
中心柱南向面上層龕內 單跏趺菩薩(北魏)
這尊彌勒菩薩呈單跏趺坐,上身前傾,右手以一指輕輕支頤,頭戴帔巾高冠,神情莊嚴肅靜,展現了菩薩進入思維境界時的精神風貌。
莫高窟第254窟
窟室內景(北魏)
北魏是莫高窟的初創時期。這時期的洞窟建窟形制帶有明顯的西域和中原風格,是中西結合的塔廟式洞窟。窟室南北壁前部人字坡下各開一闕形龕,龕內外均有塑像。在窟門上方還有一方形明窗,既能增加窟內的光線,又利於窟內空氣的流通。
莫高窟第259窟 北壁
禪定佛(北魏)
坐禪是佛家修行的重要形式。這尊禪定佛身著通肩袈裟,造型簡潔洗鍊,面相恬靜、安詳,坦然的微笑洋溢著內心的寧靜與喜悅,展現出一種超然美妙的境界。
莫高窟第248窟 中心柱西向龕
苦修佛像(北魏)
苦修是釋迦牟尼佛成道而經歷的修行階段。這座雙樹形佛龕所昭示的正是這一情景。佛像形體枯瘦,筋骨突現,但端莊清秀的面目中蘊含著深沉的自信和執著,顯示出非凡的智能和剛毅。
莫高窟第257窟 西壁
九色鹿本生(北魏)
畫中九色鹿昂首而立,凜然面對騎在馬上前來捉拿它的國王,慷慨陳詞,沒有絲毫的怯懦和畏懼。當國王得知真相後,感動之餘非但沒有捕捉九色鹿,反而下令將九色鹿棲息地化為禁區,任何人不得擅入。
莫高窟第248窟 中心柱西南角
菩薩(北魏)
北魏彩塑的特徵是面相方圓清瘦,衣服輕薄貼體,稱作「曹衣出水」。此像雖然項光有殘損,但仍是北魏時期保存最完好的代表作之一。
莫高窟第254窟 南壁 降魔變
(北魏)
「降魔」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戰勝群魔的過程。釋迦牟尼佛即將修成正果,魔王波旬不甘言敗,糾集眾多的妖魔向釋迦牟尼佛進攻,並讓自己的三個女兒以美色誘惑,佛陀用清淨自性挫敗了群魔的進攻,最後群魔跪地懺悔。因為歲月的侵蝕,整幅作品已經呈暗灰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