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296窟:窟頂三坡連環畫《善友太子入海取寶》
1.北周-296窟-窟內景【1088x1600】
(提醒:看大圖的方式——在圖上點擊右鍵「在新標籤頁中打開圖片」)
此窟是北周的代表窟之一,主室為覆斗型頂,西壁開一圓券形龕,龕內有彩塑五尊,主尊是倚坐說法佛,兩側各一弟子一菩薩,皆經清代妝修。佛著通肩袈裟,內著僧祇支,胸前結帶。面相方闊,高肉髻,大耳扁平,神態端莊。至於主尊身份,由於彌勒佛多取倚坐,則此佛或為彌勒。但佛教藝術中有一種釋迦倚坐像,專指釋迦曾升天說法,優填王思念釋迦,遂派工匠到天宮臨摹釋迦像,是為「優填王像」。此窟主尊的定名尚需要研究。
1.北周-296窟-窟內景2【894x590】
2.2北周-296窟西壁龕內南側上方-四弟子【1321x1921】
上圖畫法解析:在形體勾勒後,一染而過,不再提線醒眼,線色渾然一體。
2.3北周-296窟西壁龕內北側下方-婆藪仙【785x1166】
【婆藪仙、鹿頭梵志】
在敦煌石窟里正面龕內兩側,常繪有兩個人物畫像,一個是尼乾子【即上圖裡的「婆藪仙」】(標誌是:手中舉鳥作觀察狀),一個是鹿頭梵志(標誌是:手中托一骷髏)。
鹿頭梵志,是外道仙人之一,據說他熟諳醫藥、天文,能治眾病,善起死回生之術,憑聽敲打骨頭之聲可知死者性別及死亡等原因;一次釋迦牟尼佛特意取一羅漢的骷髏讓他叩打聽音,結果他不能辨別,只得承認「九十六種道的學問我悉能知曉,唯獨'如來之法』不能分辨,願世尊度我。」於是皈依佛門成為弟子。釋迦牟尼教他如何理解地、水、風、火四大原素與生命的關係,最後鹿頭梵志修成阿羅漢果。敦煌早期石窟中,多畫在佛龕內主佛的左側,與婆藪仙相對,具體形象為一老婆羅門,椎髻濃髯,上身袒裸,胸肋露一手,手中托一骷髏,意為可辨人死因。
尼乾子為一外道形像,舉鳥作觀察狀。玄奘《大唐西域記》卷9記那爛陀僧伽藍「其西垣外池側窣堵波,是外道執雀於此問佛生死之事。」玄奘弟子普光《俱舍論記》卷30所記載的執雀外道的故事較詳細,云:「外道離系子以手執雀問佛死生。佛知彼心不為定,若答言死,彼便放活。若答言生,彼便舍殺。故佛不答。」
尼乾子是當時六師外道之一,勢力很大,他執雀而問佛與鹿頭梵志持骷髏而答佛正好是一對,都是用來說明佛陀的大智慧。在佛教造像中這二名外道一般都位於佛座兩側,曲身裸形,形像卑小,與高大端莊的佛像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襯托釋迦的偉大、佛法的精深。
2.3北周-296窟西壁龕內南側下方-鹿頭梵志【813x1207】
上圖畫法解析:造型寫意而成,用筆純熟,從頭到腳一遍而就,沒有任何修飾做作。可稱得上是早期「沒骨畫法」。
2.北周-296窟西壁龕-龕楣:忍冬化生紋樣【1767x1225】【超大圖】
上圖與下圖:千佛火焰紋佛背光
佛背光的環層里化現千佛,火焰紋包括齒條型火焰紋和波狀折帶形火焰紋(北周新出現的)。顏色多用赫色與綠,色調熱烈。
2.北周-296窟西壁龕-龕楣【1287x876】
2.北周-296窟西壁龕內南側-菩薩局部:頭冠
3.北周-296窟西壁龕外北側上方-東王公出行【1211x893】
神仙出行所乘仙車,周圍均有飛天,前呼後應,或捧花盤,或散花;車前均有一位肩生青藍色雙翼、獸首人身的力士(可能是烏獲)隨行。
3.北周-296窟西壁龕外南側上方-西王母出行【1211x893】
(提醒:看大圖的方式——在圖上點擊右鍵「在新標籤頁中打開圖片」)
3.北周-296窟西壁龕外南側上方-西王母出行【臨摹】
4.1北周-296窟窟頂-藻井與四周壁畫【1210x857】
窟頂邊沿連接下部四壁的是一排平台欄牆紋,每塊欄牆面均畫有草花。欄牆下是打結的藍色垂幔(見下圖)。
4.1北周-296窟窟頂-藻井四坡邊飾、飛天【東坡】【2198x354】【超大圖】
( 畫出來的「仿真」建築與織物。)
4.1北周-296窟窟頂-藻井與四周邊飾紋樣【2945x2135】【超大圖】
4.2北周-296窟窟頂-藻井邊飾紋樣:左有雙藍鳥,右有一猴回首【2208x1049】【超大圖】
(放大後能看清那猴子的顧盼神情)
上圖:忍冬蓮花禽獸紋邊飾,藻井外側邊飾紋樣內容、樣式、繪製方法,均與同時期的人字坡紋飾相同,忍冬蓮花紋中繪有鴿子、猴子、摩尼寶等,色彩簡單,勾線曲折流暢。
4.3北周-296窟窟頂-藻井邊飾紋樣:有一隻猴子
以下是:《善友太子入海取寶》故事畫【分布於窟頂東、南、西坡】
5.1北周-296窟窟頂南坡-善友太子故事【分布於窟頂東、南、西坡】
(296窟未完待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