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南壁中下段的故事畫「五百強盜成佛圖」:
8.北周-296窟南壁【1214x899】
上圖:五百強盜成佛圖(典出: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五百強盜成佛圖,繪於北周第296窟南壁中段,與北壁的須闍提太子本生故事畫相對。此窟所繪與第285窟的相比,其構圖、人物形象塑造、情節安排及繪畫技法均遜一籌。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全幅)【1902x800】【大圖】
五百強盜成佛因緣(又名「得眼林」故事)(典出:大般涅槃經·梵行品)
南壁繪「得眼林」的故事。故事情節由西向東依次繪出6個畫面:
(1)王坐於樓閣式宮殿內,身著漢式廣袖襦袍,殿前二大臣陳告五百強盜造反之事。
(2)國王下令剿匪。騎兵行進在山野途中,先鋒二騎,主帥居中,不著甲裝,侍衛撐扇遮陽,主力殿後。戰士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戰馬身披具裝鎧,頭覆面廉。
(3)徒步的盜匪引弓發箭,官軍騎兵揮舞刀盾,短兵交鋒,戰鬥激烈。山丘側野鹿警覺地諦聽張望,另一側猛虎躡足而行,眈眈而視,待機進攻野鹿,渲染出戰爭的緊張氣氛。這也是古代騎兵與步兵交戰的一個場面。
(4)盜匪們終因寡不敵眾而被生擒,赤身露肉,背縛雙手,被夾押在官軍騎兵中間,徒步而行。官軍後衛執旌旗,凱旋而歸。
(5)國王坐在四阿式宮殿內,審訊盜匪,處以抉目放逐山野之苦刑。被挖去雙目的盜匪痛苦不堪,哀嚎奔逃,東倒西歪,痛不欲生。
(6)釋迦大發慈悲,吹來雪山香藥,盜匪雙目復明,釋迦又顯身說法。被釋迦教化的強盜,放下屠刀,一心向善,在山野中修行,終成正果。盜匪已為僧人,身著袈裟,頭戴帷帽,在山野樹下跏趺坐,禪定修行。兩隻鹿在河邊悠然飲水,與禪修入定的主體畫面相得益彰。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全幅)【圖解】【1473x328】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2特寫【1345x620】
(官兵征剿的畫面之下,是南壁底部的一排藥叉。文末會介紹這幅藥叉圖)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2特寫【1492x708】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2特寫1【899x1098】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2特寫1人物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2特寫2【825x1185】
左上將領,頭戴盔、身著甲、回頭向後看,似乎在號令軍隊。他的下面是一著白盔甲者(見下圖特寫),其後方數騎將士,服飾各有不同。馬匹的頭部、頸胸、腿部都有深色或淺色暈染的粗線(北朝時期壁畫普遍運用「暈染」與「線描」結合的畫法)。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2特寫2人物【1190x1184】
(↑ 放大了看,面目尚清晰,長眉細目)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2特寫2與特寫1
【中間缺一塊】【1345x620】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2特寫3【900x735】
上面幾圖大致包含這些情節:
(2)國王下令剿匪。騎兵行進在山野途中,先鋒二騎,主帥居中,不著甲裝,侍衛撐扇遮陽,主力殿後。戰士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戰馬身披具裝鎧,頭覆面廉。
(3)徒步的盜匪引弓發箭,官軍騎兵揮舞刀盾,短兵交鋒,戰鬥激烈。山丘側野鹿警覺地諦聽張望,另一側猛虎躡足而行,眈眈而視,待機進攻野鹿,渲染出戰爭的緊張氣氛。這也是古代騎兵與步兵交戰的一個場面。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3【1211x785】
上圖情節:(4)盜匪們終因寡不敵眾而被生擒,赤身露肉,背縛雙手,被夾押在官軍騎兵中間,徒步而行。官軍後衛執旌旗,凱旋而歸。
下圖情節:(5)國王坐在四阿式宮殿內,審訊盜匪,處以抉目放逐山野之苦刑。被挖去雙目的盜匪痛苦不堪,哀嚎奔逃,東倒西歪,痛不欲生。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3特寫【1345x587】
上圖: 強盜遭押解受審
強盜被擒,裸露上身,下穿犢鼻褲,反剪雙手,由官兵騎馬押解。國王坐殿上審問,執刑官正挑眼。下面的兩強盜已被挑眼,一人舉手呼痛,眼眶為黑色,表示眼珠已被挑出。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3特寫右下角受審強盜【600x884】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4【1206x730】
上圖情節:
(6)釋迦大發慈悲,吹來雪山香藥,盜匪雙目復明,釋迦又顯身說法。被釋迦教化的強盜,放下屠刀,一心向善,在山野中修行,終成正果。盜匪已為僧人,身著袈裟,頭戴帷帽,在山野樹下跏趺坐,禪定修行。兩隻鹿在河邊悠然飲水,與禪修入定的主體畫面相得益彰。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4特寫1【852x1205】
上圖與下圖: 皈依修行
佛揚手說法,強盜匍匐於地皈依。強盜於深山修行,相對靜坐,其下有兩隻黃羊靜靜地吃草。山林安寧、平和,而兩隻黃羊為畫面注入了一點活力。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4特寫1【1430x1232】
(上圖右下角一人,面目尚清晰,飽滿清秀,舉手仰望,神態虔誠)
8.北周-296窟南壁下方-五百盲賊得眼林4右下角人物
下面是北壁的故事:
北壁繪須闍提故事,故事大意是:古印度特叉尸利國,國王提婆有十個兒子,各領轄一個小國.大臣羅睺弒殺老國王提婆而篡國,又用兵誅滅諸小國。最幼的小王善住聞訊攜妻兒逃難,誤入歧路,途中糧絕,善住想殺妻充飢,其子須闍提至孝,割己肉供父母食用。天帝釋化作獅虎來試須闍提是否心誠,又以神力使須闍提身體復原。鄰國發兵助善住王平叛復國。
9.北周-296窟北壁下方-須闍提太子本生(全幅)【1831x857】
上圖:須闍提太子本生全圖(典出:賢愚經·須闍提品)
由上段左邊城外夜叉向太子報訊開始,在山野中誤入歧途、須闍提阻父殺母、割肉濟父母。下段須闍提獨留山野受帝釋化身虎狼考驗,城下見鄰國國王相迎,最後是頗有氣勢的軍隊出發討伐叛軍。此後的畫面毀壞。
須闍提太子本生故事,畫面由西向東分為8個情節:
(1)夜叉告密。善住王入園觀景,夜叉從地而出告密:大臣羅睺謀反,弒殺其父王和眾兄長,現已派兵襲殺他。
(2)夜半出逃。城門緊閉,夜半時分,善住和妻兒逾牆出逃,善住爬在城牆上把兒子須闍提遞給妻子,妻子在宮城外舉手接兒。
(3)誤入歧途。善住王攜妻兒逃向鄰國避難,慌不擇路,誤入路程長的路。畫面中,善住王肩扛須闍提,王妃肩挑水罐,在荒野中行路。
(4)殺妻救命。途中斷糧,飢餓難耐,善住王為保自己和兒子的性命,決定殺妻食肉充飢。畫面中,王妃肩扛須闍提,善住欲舉棒殺愛妻,須闍提舉手示意,阻止父王殺母。
(5)割肉奉親。須闍提為保全父母姓命,願以己肉供父母充飢,圖中須闍提跪在父母之間割肉奉親。
(6)獅虎試誠。數日後,須闍提身肉殆盡,生命垂危,勸父母棄他前行逃命,其至孝精神感動了天神,天帝釋化作獅子虎狼來啃其骨,
須闍提願以殘肉剩骨供獅虎充飢,天帝釋以神通力復原了須闍提的身體。
(7)鄰國出迎。鄰國國王率群臣出宮迎接。
(8)鄰國出兵。鄰國發兵援助善住王平叛復國,一支騎兵出征,善住夫婦隨行歸國。畫面中,主帥居中,興幡;殿後儀衛舉執牙旗,前鋒舉刀發箭,已為臨戰狀態。
9.北周-296窟北壁下方-須闍提太子本生1:得訊出逃【1233x725】
上圖大致包含這些情節:
(1)夜叉告密。善住王入園觀景,夜叉從地而出告密:大臣羅睺謀反,弒殺其父王和眾兄長,現已派兵襲殺他。
(2)夜半出逃。城門緊閉,夜半時分,善住和妻兒逾牆出逃,善住爬在城牆上把兒子須闍提遞給妻子,妻子在宮城外舉手接兒。
9.北周-296窟北壁下方-須闍提太子本生2:出逃城外【936x590】
上圖:須闍提出逃
太子等三人攀城牆逃走,善住太子將須闍提放城牆外,太子妃在城外伸手相接。逃出後,善住肩負須闍提前行,太子妃擔水罐隨後,但卻誤入歧途。圖的左端,善住太子在後面作抽劍狀,在母親肩上的須闍提回頭伸臂擺手,阻止其父殺母。
上圖與下圖大致包含這些情節:
(3)誤入歧途。善住王攜妻兒逃向鄰國避難,慌不擇路,誤入路程長的路。畫面中,善住王肩扛須闍提,王妃肩挑水罐,在荒野中行路。
(4)殺妻救命。途中斷糧,飢餓難耐,善住王為保自己和兒子的性命,決定殺妻食肉充飢。畫面中,王妃肩扛須闍提,善住欲舉棒殺愛妻,須闍提舉手示意,阻止父王殺母。
(5)割肉奉親。須闍提為保全父母姓命,願以己肉供父母充飢,圖中須闍提跪在父母之間割肉奉親。
(6)獅虎試誠。數日後,須闍提身肉殆盡,生命垂危,勸父母棄他前行逃命,其至孝精神感動了天神,天帝釋化作獅子虎狼來啃其骨,
須闍提願以殘肉剩骨供獅虎充飢,天帝釋以神通力復原了須闍提的身體。
9.北周-296窟北壁下方-須闍提太子本生3:帝釋化身虎狼考驗【1284x737】
9.北周-296窟北壁下方-須闍提太子本生4:行軍【960x714】
上圖:軍隊出征,圖中軍容整齊,連乘騎邁腿出蹄都極為一致。
上圖大致包含這些情節:
(7)鄰國出迎。鄰國國王率群臣出宮迎接。
(8)鄰國出兵。鄰國發兵援助善住王平叛復國,一支騎兵出征,善住夫婦隨行歸國。畫面中,主帥居中,興幡;殿後儀衛舉執牙旗,前鋒舉刀發箭,已為臨戰狀態。
以上就是296窟里四壁部分的故事畫。
296窟下部的一些供養人畫像:
10.北周-296窟-比丘尼、供養人(女)
(應該是繪於東壁下部的部分)
10.北周-296窟-供養人(女)
10.北周-296窟-力士、供養人(女)【893x718】
東壁、南北壁下部,繪有一排藥叉,均赤身露體,奮力起舞。用線概括流暢,色彩簡單鮮明,表現了藥叉強健的肌肉和巨大的力量。
10.北周-296窟南壁下部-藥叉【1068x720】
【本文圖片與文字解說,部分參考資料:】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03.敦煌北周》(段文杰,樊錦詩主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
《敦煌石窟全集:03.本生因緣故事畫卷.敦煌研究院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小結】
【敦煌-北周諸窟】簡述
敦煌莫高窟的北周諸窟主要是以第290窟、第296窟、428窟為代表,共有十五個洞窟:第250、290、291、294、296、297、298、299、301、428、430、438、439、440、442諸窟。
北周壁畫風格繼承了西魏的特點,以藍色和紅色為主要色調,並且進一步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連環畫的形式描繪本生故事被大量運用。連環畫的內容有第296窟的善事太子入海求珠、須闍提本生、第299窟睒子本生、第428窟的須達拿本生故事,內容主題包括:行善積德、孝道仁愛等,這些題材出現在壁畫上,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結果。
第290窟則出現了射箭、摔跤等古代競技的場面;第296窟則出現了商旅圖,這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伯希和將北周諸窟的風格也歸於了101窟(即西魏的第249窟),可見西魏與北周的洞窟風格一脈相承【見以下兩個連結】。在描述第428窟的時候提到這是這類洞窟中最大的,同時也提到了故事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