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寫經
大乘密嚴經 S.926 墨筆紙本
英國大英圖書館收藏斯坦因敦煌手稿
名稱:大乘密嚴經
作者:中天竺國沙門 地婆訶羅(譯)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材質:墨筆紙本
尺寸:縱:26.3厘米 x 橫:862.5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圖書館收藏斯坦因敦煌手稿
編號:Or.8210/S.926
賞析:
簡介:
《大乘密嚴經》(梵Mahyna ghana-vyha-stra,藏H!phags-pa
rgyan-stug-po bkod-pa shes-bya-ba theg-pachen-poh!I
mdo)三卷。簡稱《密嚴經》。有兩種譯本,一為唐•地婆訶羅(日照)譯,另一為唐•不空所譯,二本均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大體而言,二譯本的譯語大致相同,而品名稍異。然就體裁而言,正如不空譯本篇首的代宗序文所說,日照譯本的長行、偈頌各半,不空譯則多偈頌韻文。此外,日照譯較不空譯有更多的省略處。今通行日照譯本。
本經旨在闡明如來藏、阿賴耶識之義,並廣說密嚴淨土之相。全經分八品,內容敘述佛在超越三界的密嚴國土升座說法,金剛藏菩薩請示第一義法性,佛以如來藏的不生不滅作答。其次,金剛藏菩薩對如實見菩薩、螺髻梵天王等解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等大乘法相。最後說明如來藏即阿賴耶識、即密嚴的理由。
本經大體相當於《厚嚴經》(法相宗根本經論之一),然二者在論述第九識與五姓各別等問題時,仍略有不同。西藏也有本經的譯本,稱之為《聖厚莊嚴大乘經》(德格版No.110),其品目為四卷九品,與漢譯本略有不同。註疏有法藏《密嚴經疏》四卷(缺第一卷)、日僧覺鍐《密嚴淨土略觀》一卷等。
作者:
地婆訶羅(約),華言日照,武周時譯師之一,中印度人。他「志在利生」,於唐高宗儀鳳初(公元676年)來華。儀鳳四年(公元679年)上表,請求翻譯帶來之梵經,獲朝廷許可後,即組織譯場。自儀鳳四年(公元679年)至天后(武則天)垂拱末(公元688年),前後十年,於兩京東西太原寺及西京(長安)廣福寺,共譯出經論十八部,三十四卷。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載,協助訶羅譯經者有:戰陀般若提婆(譯語)、慧智(證梵語)、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證義)、思玄、復禮(綴文、筆受)。新經譯出後,由天后親自作《序》,冠於經首。
地婆訶羅之譯經,《續古今譯經圖紀》與《開元釋教錄》所載相同。其經名及卷數如下:
《大乘顯識經》二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一卷、《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佛說證契大乘經》二卷、《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一卷、《佛說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佛說大乘百福相經》一卷、《佛說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一卷、《佛說大乘四法經》一卷、《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一卷、《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咒經》一卷、《大乘密嚴經》三卷、《佛說造塔功德經》一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大乘廣五蘊論》一卷。
地婆訶羅除譯經外,「尤工咒術」。他戒行清淨,重視修持,最後卒於「翻經小房」,天后敕葬於洛陽龍門香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