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婆心,一向被人喻為不但是美也是慈悲也是智慧。在世界上表達佛手之美的地方最多的就是敦煌,那裡的石刻、繪畫、浮雕足堪稱世間的瑰寶。
手是幫助人類創造世界,也幫助人們傳遞情感。敦煌壁畫里的手不但用線條貫穿好每一個元素,還極盡傳達情意之能事,每一隻手都表達了各自不同的涵義與情態。
敦煌壁畫中最多的並不是上述具有一定涵義與功能的手,最有代表性、最藝術化的是飛天、舞女、樂女和眾多叫不出名稱的菩薩的手。
他們沒有固定的司職,固定的風範手勢與手姿也就各不相同,配上各式器物就可以變化無窮百看不厭。
在敦煌壁畫千餘年的藝術長河中手姿、手勢並非一成不變。
『在早期(十六國、兩魏、北周)的手大多數以纖柔為美,為了表現這一特徵,有些手甚至省略了關節,這也許與當時人們以「秀骨清像」為儀態標準有關』
『中期(隋、唐、五代)以豐盈為美,柔美得幾乎脫離了生活,這與唐人推崇「資質豐潤」有很大的關係,是敦煌手姿最為藝術化的時期』
『到了晚期(宋、西夏、元)宋代出現了一種較為生活化的手,畫面形象平淡;元代畫師用比較豐滿、手指略長、指甲尖利的手姿形象使平淡的風格又趨於藝術化;西夏則介於兩者之間。』
此外,高昌王國、龜茲王國、古格王國壁畫中的手姿也各有特色。
事實上神靈的手誰也沒有見過,那麼這些柔美無比的手的原型在哪裡?
它一定來源於生活。人們想像中的生活在天國的人是不用勞動的,一雙從來不用做事的手是怎樣的呢?於是,大家閨秀的手,皇妃公主的手便成了畫師們取材的典範。但是,敦煌畫師應該不可能見到這些顯貴們的手,所以,透過想像,經過藝術加工創作出來的手就更理想化,更唯美了,再糅合進嬰兒手可愛、純真、無邪的成分,敦煌美手就這樣誕生了。
或纖長,或豐潤,展現了各個時代審美的意趣。甚至把男性菩薩的手也女性化的誇張表現了,也許這是古代畫師對「郎才女貌」的一體化表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