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寫經 佛說生經(殘卷)水墨紙本
法國國家圖書館
(4508*1080)
(1080*4508)
年代:南朝太建八年
作者:南京白馬寺釋慧湛
名稱:佛說生經(殘卷)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材質:水墨紙本
捲軸
尺寸:25,3
à 26 × 116 cm
藏地:法國國家圖書館
編號:P.2965
賞析:
《佛說生經》殘卷,由釋慧湛書於南朝陳宣帝太建八年(公元576年)。釋慧湛為南京白馬寺僧,本經由南京傳至敦煌。因其書法佳絕,為主人寶藏,直至1002年被埋於莫高窟藏經洞。九百年後王道士發現秘密,遂開洞出經,陸續盜賣。此殘卷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
本卷書法,堪稱精絕:非隸非楷,亦隸亦楷;結體嚴謹,整飭開張;風格秀逸,含蓄自然;有實用之便利,而不乏審美之情趣。
故敦煌寫本近六萬卷,實為中國書法史之寶鑒。
這件寫經卷結體緊密,巧妙,橫畫拉得較長,起筆較輕,收筆重按,全作行氣疏朗,尚見隸書的餘韻。用筆上自然統一,整體感覺紮實穩固,具有一種古樸的趣味。
(高清局部:均為1667*2520)
簡介:
P.2965《佛說生經》殘卷,釋慧湛寫於南朝陳宣帝太建八年(五七六)。釋慧湛為白馬寺僧,由於題記中使用南朝年號,故其白馬寺當為建康(今南京)之白馬寺,而非洛陽、長安等地之白馬寺。此後,本經由南京傳至敦煌,因其書法極佳,來之不易,故為主人所珍藏,直至一二年後不久被埋入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一九年六月二十二日,王道士偶然發現藏經洞,遂開洞出經,陸續盜賣,本卷即其一也。一九八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Paul
Pelliot)從王道士手上低價購得,攜至歐洲,遂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至今。
本卷寫本首殘尾全,根據尾題『佛說生經第一』云云,我們可以在《大藏經》中找到其傳世文本-西晉三藏竺法護所譯《生經卷第一·佛說舅甥經第十二》。竺法護是早期漢譯佛經的著名譯師,因在敦煌地區譯經,時稱『敦煌菩薩』。《佛說生經》即《生經》,此其第十二品《佛說舅甥經》。『第一』,就是卷第一。由於《生經》在卷一的最後,所以有的傳本划到卷二去了,例如《大正藏》所用的本子即是。通過比對,我們看到有的傳世文本有多處錯誤,例如《頻伽藏》『酒宗』實為『酒宍(肉)』之誤,『鳴』實為『嗚』之誤,皆可據以校正。當然,敦煌本由於是手抄本,自身也難免有錯字,好在我們都能看出來,例如『
(市人為鬧)』 寫成了『丙』。
《佛說舅甥經》故事富於戲劇性,風趣詼諧,語言口語化,俗字、俗語詞及其口語特殊句法,都獨具特色,與同為《生經》
的其他各品都很不一樣,特別值得研究。
舅甥故事曾在南亞、中亞、西歐等地廣泛流傳,錢鍾書先生曾作《一節歷史故事,一個宗教寓言,一篇小說》(《文藝研究》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加以分析評說,黃征曾作《敦煌陳寫本晉竺法護譯〈佛說生經〉殘卷伯二九六五校釋》(浙江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敦煌語言文學論文集》)加以考釋,皆可參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