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 張騫出使西域圖 莫高窟第323窟
簡介:
張騫出使西域圖位於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是唐代初期(618年到714年)繪製。
第323窟由前後室組成,窟內南北壁描繪了多種佛教史跡畫,北壁西端畫張騫出使西域,在侍從的護衛下,漢武帝高居馬上,其前張騫跪地持笏板,後為持旌節的侍從和馬匹輜重,描寫的是張騫辭別武帝西行前的場面。上方張騫一行漸而遠去,最上方畫西域的右邊,依次畫漢武帝於甘泉宮祭拜金人,釋迦晒衣石的故事,佛圖澄幽州滅火,阿育王拜外道塔塔遂崩壞,以及舍利顯瑞,康僧會使吳王信佛等故事。
南壁西端畫石佛浮江,說的是有二佛浮現於吳淞江,有道士設醮迎之,不獲而歸。後信佛者跪拜迎之,佛遂至通玄寺。畫面自西向東畫二佛浮江、道士設醮,信者跪拜及信眾迎往等情節,是研究佛教自海路傳入我國時的形象史料。人物的描寫也十分生動,往迎二佛的信眾中,一人牽牛前行,牛上騎坐著婦女和孩童,身後一婦女正在驅趕,有著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在石佛浮江的東側畫揚都金像出渚的故事,說的是自海中得金像、蓮座和背光,後迎至揚都供養的故事,遺憾的是迎接金像的大船(以及東壁北側戒律圖的一部分),在1924年被美國的華爾納竊取,現保存在美國哈佛大學賽柯勒美術館。這些故事,有的是印度的佛教史跡,有的與佛教初我國的傳說相關,都是我們研究佛教東漸,特別是佛教自海路傳入我國的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賞析:
初唐 張騫出使西域圖 莫高窟第323窟
在絲綢之路最為火爆的唐代,博望侯張騫不僅沒被七八百年的歲月洪流沖走,反而被畫進敦煌壁畫成了上牆的經典作品。佛教信眾們借著張騫的名人效應,給張騫鑿空的壯舉來了一次歷史錯位,賦予了引入佛教的新含義。這幅赫赫有名的張騫出使西域圖,由三個畫面組成。
漢武帝拜金人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右上角的第一幅畫面,一座掛著「甘泉宮」匾額的宮殿內,立著兩尊佛像,一位帝王正帶著群臣禮拜。帝王下方的榜題上寫著:「漢武帝將其部眾討匈奴,並獲得二金長丈余,列之於甘泉宮。帝為大神,常行拜謁時。」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的大將霍去病在擊破匈奴休屠王時確實獲得了祭天金人。但金人有幾個、長啥樣、放哪兒了,這些戰利品的後續故事最靠譜的《史記》《漢書》統統沒記。
壁畫榜題這段文字哪來的?《魏書·釋老志》說:「案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撰寫《魏書》的魏收生活在佛教興盛的北齊,顯然接受了佛教信眾改編後的說法。
張騫拜別皇帝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居於下方的第二幅畫面是故事的主體,畫中一位帝王騎著高頭大馬,身後一干侍從僚屬。帝王的對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張騫。他們之間的榜題寫著:「前漢中宗既獲金人莫知名號,乃使博望侯張騫往西域大夏國問名號時。」如果說獲得金人之後張騫又去了趟西域,那畫中所繪應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再次委任張騫為中郎將,組了個三百多人的超級外交團,帶足一直令西域羨慕的中華物產,第二次出使西域。這回主要是想跟與匈奴不合的烏孫結親,勸他們東返故地,藉此斷了匈奴的右臂。正趕上了烏孫王昆莫家庭內部鬧矛盾,勸人家東歸的目的沒達成。
不過,這次張騫派副使們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等國,讓西域諸國一睹了大漢風采。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一行帶著烏孫使者數十人熱熱鬧鬧地回到長安,之後各位副使也陸陸續續帶著大夏等國的使者們前來。如果說,第一次出使是讓中原知道了西域,那麼第二使出使就是讓西域見識了中原。
《魏書·釋老志》再次借用了這段歷史,稱「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只不過在壁畫題記中提到的「前漢中宗」漢宣帝是漢武帝的曾孫,差著好幾輩呢,當然不可能派張騫去西域了。
漢使到達大夏國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左上角的第三幅畫面,一位使者帶著兩位持旌節的侍從經行山間,向一座城池進發。城內中心為一座佛塔,城門口站著兩名僧人,僧人旁的榜題寫著「大夏時」。這個畫面表現了張騫最後到了大夏國,見到了佛塔,知道了金人實際上是佛像。
公元前二世紀,大漢的北方邊境長期籠罩在匈奴侵擾的陰霾之下。某天漢武帝忽然得到個重要情報,匈奴人把月氏人攆得一路向西,砍死了月氏王不說還把他的頭拿來做了個酒杯。漢武帝覺得擺平匈奴的機會來了,立刻出了個方案,派人去聯絡月氏一起合夥暴扁匈奴!
問題來了,派誰去?要到月氏得先過匈奴轄區,誰敢去?一個名叫張騫的青年郎官欣然應募,他性格堅韌,心胸開闊。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帶領一百多人的西漢使團從長安出發。可惜運氣不好,剛出隴西沒多久就被匈奴人逮個正著。
單於質問張騫,月氏在我的北方,你們漢朝要越過我去勾搭月氏是幾個意思!就這樣,張騫被扣在匈奴十多年,但他始終抱著標誌漢使身份的旌節,一刻也不曾忘記自己的使命。元光六年(前129年),張騫和隨從趁匈奴人不注意,逃出匈奴轄區並艱苦跋涉到大宛。
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等人經康居到達大月氏。可這時大月氏的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沒人願意吃飽了撐的去惹事兒報仇!張騫一行呆了一年多,中間還到了大夏,看到聯合月氏實在沒戲,於是打算避開匈奴從羌中道返漢。
回程還是沒躲掉,又讓匈奴扣了一年多。幸好趕上單於死了,匈奴內部亂成一團,張騫才再次成功出逃。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終於回到漢朝。出發時的一百多人,歷經十三年後,只剩下他和助手甘父,還有他的匈奴妻子三個人回來。
這次出使,雖然沒有完成聯合月氏的使命,但帶回了西域各國的風土信息。此後,西漢王朝又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流之路。張騫的這次破冰之旅,第一次使中原與西域有了直接交往。歷史上把張騫通西域的壯舉稱為「張騫鑿空」,從此彷彿打開了一扇中國通向西方的大門,東西方世界被這條後來稱為「絲綢之路」的交通線連接起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