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8*1397)
五代《五臺山圖》莫高窟第61窟
每次到敦煌莫高窟參觀,總不忘記到第61窟(五代)觀看主壁著名的「五台山圖」,但由於該壁畫所處的通道十分狹窄,光線又幽暗,其面積又十分巨大(寬13.45米、高3.42米),人們只能觀賞壁畫的中、下部份,較上部份的情節內容很難看得清楚。其後,從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莫高窟藝術第61窟》中,拜讀了趙聲良老師的大作《敦煌晚期藝術的碩果——莫高窟第61窟內容與藝術》。文中對「五台山圖」也作了詳細的介紹,但礙於篇幅所限,還是難窺全豹。在過去的敦煌藝術展覽中,也曾見到「五台山圖」的展出,但又缺乏詳細的文字解讀,心中總覺得有一份遺憾。
五代 莫高窟第61窟主室中心佛壇和背屏
五代 莫高窟第61窟
內景
「五台山圖」是一幅難得的佛教史跡畫,如《敦煌莫高窟藝術
第61窟》書中所說,它保存了大量佛教歷史資料,有的還補充了史書所未載的內容。圖中提供了大量古代佛教建築(寺院、蘭若、草菴、佛塔等)、高僧說法、信徒巡禮、著名史跡和靈異現象等,共有榜題195條。此外,「五台山圖」還呈現了許多古代社會生活民俗場面。圖的下部描繪了從山西太原到河北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的山川道路和旅行、送供、拜佛者,看到不同身份各階層的人物服飾和活動場面。「五台山圖」也是一幅大型的山水畫。它以山水串聯各個獨立畫面,從中可以見到五代時期敦煌山水畫的風格。
永昌之縣
莫高窟第61窟西壁即正壁通壁繪出作為文殊菩薩道場的巨幅五台山圖,長13.45米、高3.42米,面積達
46平方米,規模宏大,構思精密,圖像複雜,內容豐富,佈局適當,榜題詳細,既是一幅佛教史跡畫,又是一幅巨型山水人物畫,還是一幅翔實細緻的歷史地理地圖,為佛教史、社會史、交通史、地理史和古代建築史等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珍貴的形象資料。全圖大致分三個部份,上部主要繪菩薩赴會等各種
「靈異」「化現」內容;中部主要表現五台及山中寺院、佛塔等聖跡;下部則畫從山西太原和河北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至五台山的山川地理情況,是一幅五台山地區的鳥瞰圖。
中台之頂
圖為中台之頂,有朱地墨書榜題「中台之頂」。這部份壁畫恰在背屏之後,常年處在暗處,因此壁畫色澤保持鮮艷。中台畫在全圖的中央最高處,與下方的文殊真身殿、萬菩薩樓形成中軸線,兩側內容大體以中台為中心對稱佈局。「中台之頂」榜題兩側各畫有一騰雲昂首龍,榜題「金龍雲中現」。山頂有一碧綠清池,稱「龍池」,池中一小堂屋,應為龍堂。龍池兩側各一平頂堂屋,內供奉文殊菩薩及佛像。山兩側畫出絡繹不絕的巡禮參拜五台山的行人,有男有女,手捧供物,神態虔誠,榜題「遊台之嶺」。山中有龍宮蘭若、雪峰之寺等寺院伽藍。
南台之頂
南台之頂位於五台山圖的南側上方,上空畫赴會阿羅漢、菩薩化現,赴會羅漢下方騰雲中六隻鼓圍繞雷神,雷神雙目圓睜,上身赤裸,腰圍白綠雙層裙,綠色頭髮呈兩束豎起,雙手上擊鼓,右腳下踩,左腿彎屈上擡,十分形象生動,榜題「雷雹雲中現」。台頂有「龍王池」,有無數靈鳥化現,榜題「靈鳥現」。兩側各畫一獅子化現。山中畫出吉祥之菴、薗草蘭若、嚴濟院等佛教聖跡以及山中來來往往的僧人、信徒等。
西台之頂
南台與中台之間為西台,榜題「西台之頂」(底色變黑)。上空畫普賢菩薩及眷屬像、毗沙門天、阿羅漢等赴會,雲中化現金佛頭、娑竭羅龍王、大毒龍;台頂亦為龍池,空中一昂首青獅化現。下方一塔,為釋迦之塔,山中還畫有盃渡蘭若、兜率之菴、弘化之院等寺院,山中無數僧人、信眾,有正在跪拜的,有站立合十禮拜的,還有正在登山的。西台左下方有道義蘭若,院內畫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對談,文殊菩薩結跏趺坐於蓮台上,右手結說法印,左手上揚;維摩詰坐於紅色方几上,左手置於胸前,右手上揚。
北台之頂
北台是五台山的最高峰,畫在全圖北側,榜題「北台之頂現」,「現」字為衍文。上空畫眾菩薩赴會,雲中化現娑竭羅龍王、毒龍。台頂有毒龍堂,堂前有碧綠龍池,池中水上置黑色毒龍王像,龍王張口昂首,龍尾反捲過頭。台頂空中畫出雷電現、毒龍現、金五台化現等。台上有三泉蘭若、白龍蘭若、童子之菴、法照和尚菴等伽藍,台頂遊台僧俗合十禮拜。
東台之頂
五台山圖最北端畫東台之頂。圖中畫出諸般瑞現,上方畫阿羅漢一百五十人會,台頂畫白鶴現、功德天女現、金鐘現等。台頂一汪碧綠清池,為「阿耨達池」。池周圍有寶殿之寺、夫妻捨身殿、徘徊蘭若幾座小型寺菴,東台頂上有好幾座這種單體建築形式的寺菴,如鏁子骨和尚菴等。還畫有多座草廬,每座草廬內有一信徒打坐修行;山丘上畫出巡遊禮拜的僧人和信徒。
觀音菩薩赴會
文殊菩薩在五台山為眾生說法,菩薩諸天來赴會聽法。觀音菩薩半跏趺坐於雲端蓮花座之上,上方有華蓋,圓形頭光身光,菩薩頭戴寶冠,面相圓潤,身披天衣,項飾瓔珞,莊嚴殊勝。
毗沙門天赴會
毗沙門天王又稱「多聞天」,為佛教四天王之北方天王,十二天之一,具有極大神威,可消災除病、救人施福。毗沙門天頭戴寶冠,火焰形頭光,身穿甲胄,相貌威嚴,雙手捧寶塔,豎左膝胡跪於雲端。榜題「大聖毗沙門天赴普賢會」。
大聖文殊真身殿
在五台山全圖中央的中台之下,畫大聖文殊真身殿。寺院為方形大院,建有山門、迴廊、二層角樓,圍繞朱欄。屋頂有青瓦,
屋脊和檐邊青綠色,五台山圖中大型寺院多為這類建築形式,榜題「大聖文殊真身殿」。院內佛殿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蓮花座,結說法印;佛左手邊,普賢菩薩於六牙白象背上蓮花座結跏趺坐;佛右邊,文殊菩薩於青獅背上蓮花座結跏趺坐,獅子和白象均蹄踩蓮花。文殊真身殿是五台山圖中最中心的位置,
是當時很重要的一座寺院。
五台縣
五台山圖中部、大建安寺下方,畫有一座城池,榜題「五台縣」。城垣為板築,上有雉堞。袛有一道城門,四角有角樓,和城門樓型制相同,均為磚砌。城中有重檐歇山頂兩層殿堂一座,建於基台之上,有台階,墨色大門,應是衙署。
新羅送供使
在鎮州城南側上方,另一條道路旁畫有一座單層歇山頂房屋,榜題「新榮之店」,店外一人拱手迎接客人,隨從一手捧餐具、一手提水瓶,旁立侍候。來的客人為四人,榜題「新(羅送)供使」。使者騎著棗紅色高頭大馬,頭戴展角襆頭,身穿青色袍服,下著白色長裙,腳蹬白靴,左手拉韁繩,右手持鞭。前後各一位隨從,後方一紅一白兩頭驢馱著行囊,驢後面一位隨從正揮鞭催趕。使者背對五台山進入「新榮之店」,應該是從五台山送供而歸。
修行者
五台山圖中共畫出草菴33座,都是西域樣式,開圓券門,頂部用束草做結,多是僧人修行之所。東台山腳下畫三座併列的草菴,菴中分別有一位身穿袍服的俗家信徒打坐修行,感念文殊菩薩教化,左右兩側青衫、藍衫者頭戴軟角襆頭,中間白衫者頭戴展角襆頭。這是全圖草菴中唯一畫居士打坐修行之處。
------ 《敦煌壁畫五臺山圖》李美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