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
莫高窟322窟 弟子與菩薩 東壁門上
賞析:
佛弟子面帶微笑,老成持重,一手托缽,一手拈花,身著田相袈裟,足踏蓮花。他身旁立有觀世音菩薩,神態莊重。人物造型寫實,色彩清麗鮮明。
初唐 莫高窟322窟 紅袈裟彌勒說法圖 南壁中央
賞析:
彌勒佛身披紅袈裟,善跏趺坐,足踏雙蓮,兩側菩薩侍立。佛座前設供器,造型奇異。菩薩面相豐潤,神態端莊,表情各異,似在竊竊私語,或默默傳情。衣紋服飾簡約大方,線描圓潤有力,色彩淡雅而樸實。
初唐 莫高窟322窟 拈花脅持菩薩 東壁門上
賞析:
菩薩側身向佛,左手拈一朵紅蓮,右手下提飄帶。造型準確,勾線簡練,色彩明快鮮麗,基本保持了當時原貌,特別是在表現肌膚的銀白中略施淡赭,其瑩潔之美與菩薩潔凈的心境,十分和諧。
初唐 莫高窟322窟 托蓮脅持菩薩 東壁門上
賞析:
菩薩正面結跏趺坐於蓮花上,面如滿月,靜如處子,頭微傾斜,一手托蓮花,一手提起飄帶,眼微閉而下視,似在禪定之中,形象優美動人。
初唐 莫高窟322窟 藥師三尊 東壁南側
賞析:
藥師佛著通肩紅袈裟,右手執六環錫杖,左手托飾有絞胎紋之葯缽立於蓮花上,脅持日光和月光菩薩,亭亭玉立,手執蓮花或作印契,項圈、手環、臂釧、瓔珞嚴飾其身,珠光寶氣。人物畫法仍然保留著凹凸法的流風餘韻。
初唐 莫高窟322窟 一佛二菩薩二弟子說法圖 東側門上
賞析:
釋迦佛結跏趺坐蓮花座上,兩個弟子面向菩薩正在交談,使畫面有了變化,突破了向心式構圖。此圖沿用了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固有模式,人物造型準確,線描簡練,色彩明快,特別是人物的肌膚,白色中略施淡赭暈染,顯得潔白如玉。
初唐 莫高窟322窟 竹林釋迦說法圖 東壁門上
賞析:
竹林中,釋迦佛與菩薩、弟子結跏趺坐在蓮花上,意境恬淡,格調清新。佛陀莊嚴靜穆,弟子虔誠沉靜,菩薩沉浸於神思遐想中。人物造型真實,線描輕快流暢,色彩鮮艷明麗。
簡介: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裡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外國的旅遊者的評價對莫高窟的評價是:"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間,在三華里長的鳴沙山上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洞窟,布滿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彩色佛像共有兩千多身,最大的一個高達三十三米。壁畫的技巧高超,數量驚人,如果一方方連接起來,可排成五十多華里長的畫廊。此外,在一個封閉的石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價值極高的古代經卷,文書,畫卷等。
從市區至莫高窟約有25公里,汽車行駛約25分鐘左右。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這裡並不是指有一個千個佛或一千個洞窟,佛語泛指有許許多多的佛和洞窟。在我國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聲譽遠遠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開鑿年代較早,迄今已有1638年的歷史;二是規模宏大,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排列著,錯落有致,綿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畫十分精美,現存彩塑2499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有人稱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館,又是一個佛教藝術畫廊。
據莫高窟的碑文記載,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彷彿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於是樂尊頂禮膜拜,決心在這裡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裡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石窟價值:
佛教價值
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薩的容貌姿態是最優美、最豐富、最動人的,菩薩像展示了東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稱為「東方維納斯」,她的畫像被世人稱為「東方聖母」。
敦煌石窟中,幾乎窟窟都有說法圖,經變畫。這些說法圖和經變畫中都繪有各式各樣的菩薩,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繪小菩薩,還有許多單幅的菩薩畫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說法圖和經變畫,僅經變畫中的菩薩像,就會數在萬計,是世界上保存菩薩畫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藝術價值
敦煌藝術是歷代畫家們創意性的傑作。在壁畫當中,沒有完全相同的東西,即使是描繪同樣經變內容的藝術作品,畫家們也是根據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社會價值
敦煌藝術在社會價值方面也有充分體現。首先,壁畫中以描寫人物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飾及紡織物的圖形,不但歷史風格各異,而且有許多少數民族和國外的服飾紋樣。這充分體現敦煌這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昔日的輝煌,這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服飾有著獨特的研究價值。在敦煌壁畫中,還表現了歷代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如: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商貿;軍事和體育方面的珍貴畫面和史料;也是中國古代生活的寫照;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記錄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說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館。1000年間的中國古代民俗概貌活現於壁畫之上,不僅包括現今已看不到的事象,還包括流傳到今天的民俗民風。由於紙絹繪畫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畫真跡已絕無僅有,敦煌壁畫堪稱珍貴記錄。
石窟規模:
在莫高窟第323窟發現的唐代聖唇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讓修復莫高窟佛龕時所寫的《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當中記述了石窟的一段始建歷史和緣由;
據稱在苻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兩位僧侶樂尊和法良行經敦煌鳴沙山,突然見到山頂有金光籠罩,宛如千佛現身,立即四處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紀念。
石窟數量:
自此,這一千多年間便不斷有人在敦煌開鑿石窟,據一些古書記載,石窟數量達千餘個,至今在敦煌地區的石窟區,至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東千佛洞石窟、榆林窟和五個廟石窟等。單是現存在莫高窟的就有700多個,隨著日後考古工作的發掘,數字將不斷增加;在這些洞窟中,只是對留有壁畫或塑像的洞窟安排編號,目前就已有492個。
現存的492個洞窟中,保存著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紇、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若把這些壁畫以一平方米橫向排列,長度可達45公里,是一座博大精美、無可比擬的歷史畫廊,所以人們喜歡把莫高窟比作"牆壁上的圖書館"。在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還保存著歷代彩塑3390身,其中圓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以及唐、宋、清、民國等時期的木構建築10餘座。另外,莫高窟曾於1900年發現藏經洞,保存了4至11世紀的佛教經典、經濟文書、文學、科技、史地資料以及帛畫、紙畫、織染刺繡等文物五萬餘件。
最大面積的敦煌洞窟:是莫高窟第61窟,橫約13米。
最高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96窟,足有9層樓之高,裡面的彌勒佛像高33米,外建的九層樓更成為莫高窟最大建築,也是莫高窟的標誌。
最小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37窟,小得連人也不能進入。
敦煌石窟的繪畫總面積單計莫高窟的便有45000平方米,若把它比作縱高1米的一幅畫來計算,橫長足有45公里之多,這種規模使敦煌石窟堪稱世上最長最大的畫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