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涼 莫高窟272窟 施無畏印釋迦佛說法圖
北壁中央
賞析:
釋迦佛右袒袈裟,右手當胸施無畏印,左手握袈裟一角,結跏趺坐金剛坐上。兩側菩薩、弟子脅持。佛上懸華蓋,飛天環繞飛翔。作為
莫高窟畫中最早的一幅說法圖,其構圖和人物配製已相當成熟。
北涼 莫高窟272窟 八身組千佛
東壁北側
賞析:
千佛身著雙領下垂和通肩兩式袈裟,相間排列。頭光、身光、服裝的顏色以八身為一組,每身各不相同,顏色的排列順序成組循環,形成斜向的條條光帶,表現出千佛「佛佛項次,光光相接」的景象。
北涼 莫高窟272窟 聽法弟子
北壁中
賞析:
說法圖中釋迦佛的左挾持弟子,圓頂光頭,身著通肩袈裟,靜心聽法,神情專註而虔誠。
北涼 莫高窟272窟 聽法菩薩
西壁龕外南側
賞析:
聽法菩薩上下分為四排,每排五身,每身菩薩體態優美,坐於蓮花上,手姿靈巧,動態各異,如舞姿婀娜。諸菩薩的手姿和身姿彼此呼應有一定的連貫性,使畫面形成波瀾起伏的動態感,造型優美,色彩凝重熱烈。
北涼 莫高窟272窟 脅持菩薩 西壁龕內北側
賞析:
菩薩頭戴三珠寶冠,項飾瓔珞,肩披彩巾,裸上身,腰束長裙,聖體呈所謂的散曲法體勢,顏面、軀體、手足等濃厚暗褐色描線,原為表現立體感而暈染的硃紅色變色所致,變色後的畫面顯得格外粗獷奔放,實與當時原貌殊異。
簡介:
敦煌石窟壁畫中出現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眾多的首推佛教尊像畫。「尊像畫」是中國和日本學者應用的術語。它與石窟中的佛教故事畫、經變等相比,具有形式簡約、內容單純的特點,在一個洞窟的整體構思中,既獨自成幅,又彼此關聯呼應,與其他主題的壁畫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獨立的佛國世界。步入期間,猶如走進佛國,人佛交接,兩得相見,在佛教理想的感召和藝術美感的潛移默化中,實現佛教藝術動人心志、誘導信仰的目的和價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