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覺壁--敦煌瑰寶
覺壁--敦煌瑰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464
  • 关注人气:1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2017-12-15 19:49:48)
标签:

敦煌

文化

分类: 敦煌研究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增加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讓我們走進敦煌壁畫,看看古代畫匠筆下的飛禽走獸。
       動物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員,它們與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共同擁有山林和藍天。密切的生存關係,使人類不斷運用繪畫手段來表達對動物的認識和情感,於是產生了動物畫。
       動物畫的起源,十分久遠,以致無法追溯到某個具體的年代,現在所知的只是,自從人類有了藝術活動,便有了飛禽走獸以及與之相關的神怪藝術形象。
       中國的西北地區從原始社會的彩陶起,到兩漢、魏、晉的墓室壁畫都留有生動的動物形象,特別是武威地區出土的青銅馬踏飛燕,以其造型的優美生動著稱於世,可謂漢代藝術的代表。
       敦煌石窟的動物畫是以佛教內容為中心的。佛教主張,人與動物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的關係,即所謂「眾生平等」,「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佛教批判射獵、屠宰,乃至一切傷害動物的行為。
早期:傳神與誇張
北涼、北魏、西魏、北周時期(公元397—581年)
       敦煌最早的動物畫繪於北涼時期(公元397—439年)的第272、275窟。這一時期的洞窟和壁畫題材特別稀少,以致動物畫廖若星辰。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北涼 莫高窟第275號窟 北壁
       第275窟的鷹與鴿子,是敦煌石窟中最早的寫實性動物畫。此圖是「屍毗(pí)王本生」中的「割肉貿鴿」故事,描寫屍毗王割下自己的肉喂鷹,並以手保護被鷹追捕的鴿子。鴿子繪成石綠色,符合本生故事原文中鴿子「身如青空」的描述。
       北魏時期(公元386—557年)的動物畫,運用誇張、變形及擬人化的手法,創造出生動而又富有裝飾趣味的形象。動物造型線條流暢,多採用單色平塗,給人簡潔明麗的印象。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北魏 莫高窟第254號窟 南壁
       第254窟的薩埵(duǒ)太子本生故事畫中,描繪了薩埵王子為了拯救快餓死的母虎和七隻幼虎,毅然跳下山崖捨身喂虎。畫匠藉助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將虎的軀幹、四肢拉長,用優美的曲線畫出結構,不細畫虎的皮毛,卻抓住了虎的精神。
       西魏、北周時期(535年—581年),敦煌動物畫進入第一個輝煌時期。此期的畫風逐步從北魏的裝飾概念中走向活生生的現實,其主旋律是矯健與奔放,造成了飛舞、流動的視覺效果。該時期動物畫比較集中而又具代表性的是第249、285窟。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西魏 莫高窟第249號窟 北坡
       第249窟的覆斗形窟頂上,繪有多種內容,天上盤旋著神禽異獸,地上野獸出沒于山林之間。畫面沿著連綿不斷的山巒展開,在四坡下端構成橫卷式野生動物畫。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西魏 莫高窟第249號窟 北坡
       249窟畫中受驚的野牛,邊跳邊回首。畫師僅用概括簡練的速寫勾勒出野牛的動態神情,逼真傳神。這充分表現出作者繪畫技巧的嫻熟。該圖還表明早在南北朝時期,畫師對於野牛結構的認識已經達到較高的水準。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西魏 莫高窟第285號窟 東坡下段
       第285窟建於西魏大統四至五年(公元538—539年),是敦煌石窟最早的有紀年的洞窟,這對繪畫史研究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與第249窟不同的是此窟在山林間繪有禪室,而不是狩獵場,也就是說動物與山林是作為修禪僧的環境背景出現的。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西魏 莫高窟第285號窟 南坡
       這是畫在修禪圖中的一幅小品。鹿受到驚嚇,身體動勢和神態都顯出緊張、警惕的神情。
中期:寫實與理想
隋、唐(公元581—907年)
       隋代(公元581—618年)不過三十七年,然而在佛教藝術史上,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敦煌動物畫開始在風格上明顯轉變,從早期的浪漫、誇張向唐代的寫實、傳神過渡。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隋 莫高窟第303號窟 東壁北側
       第303窟畫在供養人畫像中的兩匹馬,造型明顯承襲北朝,馬頭長而嘴尖,小耳圓腹,身披長長的障泥。
       唐代前期(公元618—786年)指吐蕃佔據敦煌之前的時期,約當中原的初、盛唐時期。這是敦煌石窟動物畫的成熟期,也是繼西魏、北周之後的第二個輝煌期。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初唐 莫高窟第45號窟
       這是觀無量壽經變描寫的鸚鵡,它剛剛從天空降落下來,揚著頭,鼓動著翅膀,踏在一朵蓮花上。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盛唐 莫高窟第103號窟 南壁西側
       此為法華經變《化城喻品》的局部,大象背負著沉重的行李,身體肥碩,步履沉重;而騾子卻高昂著頭,空鞍而行,顯得很精神。造型是以寫實為基礎的,勾線準確流暢。
       唐代後期(公元786—907年),包括吐蕃統治敦煌的公元786至848年間(即中原的中唐時期),和張議潮收復河西、宗奉唐朝為正朔的時期直至唐王朝覆滅。此期間基本沿襲著唐前期形成的大唐風範繼續發展,追求形神兼備的意境,動物畫佳作不少,其中吐蕃時期的動物畫大放光彩。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中唐 榆林窟第25號窟 北壁
       此為彌勒經變中「七寶」的馬寶、兵寶,畫面表現為一匹白色駿馬,背負摩尼寶珠,前面站立一位全副武裝的武士。白馬具有唐馬的典型特徵。技法上是基本不作暈飾,全靠準確流暢的線描來塑造形象。
晚期:世俗與圖案
五代、宋、西夏、元(公元907—1368年)
       敦煌在公元907至1030年前後,約當五代至北宋中期,由於經變種類的繼續增多,入畫的動物題材不減前代,動物造型和表現風格以及審美追求方面,轉向徹底的寫生,以求更貼近生活真實。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五代 榆林窟第16號窟 後室東壁
       畫面上一棵根部露出地表而傾斜的大樹,被巨大的蟒蛇緊緊纏繞著。描繪細緻而又形體較大的蛇,在敦煌壁畫中僅見於此圖。此為勞度叉斗聖變的局部,依據變文中勞度叉化作大樹,而舍利弗化作大蛇,「長蛇纏樹,大風勁吹,大樹根拔而欲倒」這段文字而繪製的。
       自公元1030年前後至公元1368年,約三百三十多年間,沙州回鶻(hú)、党項及蒙古等西北民族相繼統治敦煌。這一時期,對動物的整體造型仍承襲傳統樣式,只是在刻畫上更加細微具體,並且越來越注重表現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西夏 榆林窟第3號窟 東壁
       此為「千手經變」的局部,一頭白牛和一頭灰牛共拉一犁,俗稱「二牛抬杠」。畫法熟練,造型準確,其中灰牛暈染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即所謂「隨類敷彩」。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西夏 榆林窟第3號窟 西壁北側
       在波浪起伏的大海里,浮現出兩尾大魚。大魚表示海中有無量珍寶,也可能同佛經中的文殊菩薩化成魚供人食用的故事有關。魚的造型是以鯉魚和鯽魚為基礎神化的,是敦煌壁畫中形體最大,描寫最為細膩的魚。
敦煌瑰寶:敦煌壁畫中的飛禽走獸
西夏 榆林窟第10號窟 窟頂西坡
       當我們沿著敦煌的動物畫畫廊尋訪繪畫歷史的時候,不僅可以飽覽古人的表現形式和技法,作為借鑒,還可以清晰體會到一種愛心,這種愛心恐怕就是動物畫的創作之本。
       對於現代人來說,愛護動物,通過繪畫的手段來讚美那些與我們同住一個家園的夥伴,表現人與動物之間關係與愛的天性,又何嘗不是一項重要課題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