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瑰寶:莫高窟第96窟

(2016-01-19 19:13:43)
标签:

敦煌

文化

分类: 敦煌洞窟

敦煌瑰寶:莫高窟第96窟

        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就窟而起,氣勢雄偉,這就是開鑿於初唐時期的096窟。窟中塑有一身依坐大佛,高35.5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坐佛,因此096窟又稱為「大佛殿」。096窟的營建是莫高窟歷史上的一個創舉,也是唐代前期國家強盛、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象徵。

敦煌瑰寶:莫高窟第96窟
彌勒大像
        「彌勒」是梵文音譯,漢語的意思是「慈氏」,彌勒佛是佛教的「未來佛」。據佛經記載,他原本生於婆羅門家庭,後來成為佛的弟子,先佛入滅上生兜率天宮。在釋迦牟尼涅槃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能降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彌勒世界是一個太平盛世:大千世界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莊稼一種七收,樹上生衣,寒暑自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壽八萬四千歲。由於宣揚這樣一個虛幻的世界,人們急切地希望彌勒能夠早日下世成佛、降臨人間。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嚮往美好、安定生活的一種殷切願望。
        096窟的彌勒佛像是用石胎泥塑的方法製作而成,也就是先在崖壁上鑿刻成大體石胎輪廓,然後用草泥壘塑,再用麻泥細塑,最後用色料著彩。這尊大佛呈依坐之勢,兩腿自然下垂,兩腳著地,雙手支在腿上,目光下視,高大威嚴,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氣勢和威力。大佛的右手上揚作施無畏印,意思是拔除眾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與願印,意思是滿足眾生的願望。這尊佛的臉龐顯得豐滿充實,低低的肉髻,刻著波狀紋,表現手法與龍門奉先寺大佛相似。
        五代以後,因為莫高窟發生地震,這個洞窟中的壁畫全部被毀,窟檐倒塌。由於原佛像依崖鑿成的石胎沒有受到巨大的損壞,所以佛像的身材比例、坐勢姿態還保持了唐朝的風貌。1928年重修窟前木構建築時,曾對大佛身上的僧祗支及土紅色袈裟進行了重繪,並在袈裟垂裾邊沿繪清式雲龍紋。1987年,敦煌研究院對佛像的雙手進行了重修。
        容納大佛的洞窟是下大上小的高聳空間,這種窟形的處理能引起人的透視錯覺,更加感到空間的深遠。洞窟底部佛像前的空間並不寬闊,人在窟底貼近仰視大佛時,更加感覺到佛的莊嚴偉大和自身的渺小。佛的頭部微微向前傾,眼光下視,好象與仰視者的目光相接,這種神人感應的效果增加了宗教的感染作用。該窟通向岩外的通道都不只一個,而是分上下層共二至三道。上層的通道,不但可供遊人、香客登臨,以便就近瞻仰大佛面容,同時也是大佛頭部的光線來源。大佛頭部和胸部都頗明亮,腹部以下轉暗,突出了佛像造型上的重點。

敦煌瑰寶:莫高窟第96窟

九層樓的改建
        圍繞大佛的九層樓依崖建造,幾乎與山崖等高,達45米。下8層是依崖建造的5間6柱大型兩角窟檐,檐角上翹,有線脊,下垂風鐸(俗稱鐵馬)。第9層是8角頂,覆蓋著窟頂,頂上豎有3米高的寶瓶。據敦煌藏金洞出土的文獻和現存於莫高窟幾塊碑文記載,九層樓始建時是4層建築,從開始建造至今已經過5次重修。
        第一次改建,根據《張淮深碑》記載,發生在唐代乾符元年到中和五年(874—885年)之間,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將其由4層增建為5層。改建後的窟檐聳立斷崖,「能與旭日連輝,堪同危峰爭聳」,非常壯觀。
        第二次重修,根據《涼國夫人潯陽翟氏重修北大像記》記載,緣起於宋代乾德四年(966年)歸義軍節度使、托西大王曹元忠與其妻涼國夫人洵陽翟氏到莫高窟避暑,看到北大像窟檐「建立年深,下接兩層撐木損折,」於是發願修復。這次重修只拆換了下兩層撐木,窟檐仍是五層。
        第三次重建,根據《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碑》和《重修千佛洞九層樓碑記》記載,開始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敦煌當地商民戴奉玉看到北大像窟檐「年久山圮,法相暴露」,隨即捐募集資,重新修建,歷時六年,改5層為7層。
        第四次重建,根據《重修千佛洞九層樓碑記》記載,於1928—1935年進行。敦煌「德興恆」商主劉驥德,敦煌鄉紳士民張盤銘和莫高窟主持喇嘛易昌恕等人,募化集資,發願重修北大像窟檐。此次重修歷時八年,「用金一萬二千餘元」,改7層為9層。這次工程歷時最長,工程最大,重建後的九層飛檐依山而立,風鐸懸響,梁木交錯,巍峨壯觀。
        1986年,敦煌研究院發現窟檐第8層橫樑斷裂,有坍塌的危險,便拆除第8層和第9層,進行第五次重修。這次重修只換了第8層的梁木,其他都保持了原貌。同時還揭換了各層的脊瓦,用紅塗刷新了各層樑柱,廊檐,並在第8層修築了保護圍牆。
        現狀調查:第096窟位於莫高窟石窟群南區南段一層,是初唐開鑿的大型洞窟之一,窟內的石胎泥塑彌勒大佛像,高34.5米,是莫高窟最大的一尊佛像。主要病害有:裂縫、空鼓、酥鹼、起甲、脫落、變色、鹽霜、劃痕、泥漬等。特別是主室南壁中部,北壁下部和東壁三、四層之間以及大佛袈裟上的裂縫、空鼓面積大,分布廣;主室四壁下部和大佛佛座下部以及大佛雙腳周圍下部地仗層存在與鹽有關的酥鹼病害;同時,還存在起甲、脫落等病害,該洞窟屬於大型洞窟,四壁和大佛中上部的各種病害,不利於檢查、監測;另外,在洞窟外部還存在岩體裂隙和九層樓傾斜、木構件鬆動等病害。以上這些活動性病害,存在著潛在危險和較大的風險,使本窟處在相對較高風險之中。

敦煌瑰寶:莫高窟第96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