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的起源學術界觀點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18世紀 阿彌陀佛淨土
棉布礦物顏料 50厘米 × 34厘米)
1、唐卡是隨佛教由印度傳來的繪畫形式。由義大利學者杜齊提出。他認為唐卡源於印度古老宗教布畫「缽陀」,隨佛教傳入西藏。缽陀與漢地繪畫不同主要在於畫布,漢地繪畫多為紙和絹,缽陀則以棉布為底,這與唐卡畫布一致。此外,唐卡繪畫中曼荼羅畫為正方形畫布、佛像畫畫布長寬比例為4:3,這都與缽陀相同。
2、由中國學者謝繼勝提出,唐卡受中原繪畫的影響產生。他在《唐卡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唐卡這種藝術形式本身並非來自印度,實際上他的發展演變過程從漢唐至宋元的中原漢地捲軸畫的形成演變過程相一致,發源於蕃漢交往密切的敦煌,沿著佛教繪畫的軌跡,由吐蕃旗幡畫演變而成」
。
(18-19世紀
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 棉布礦物顏料 63厘米 × 42厘米)
3、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所著的《釋迦牟尼·水晶寶鏡》書中所載: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這幅女神像,將此作為裝藏,放在神像里了。此為西藏學術界對於唐卡起源之說。
4、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畫繼承發展而來。苯教僧侶實用便攜布畫以便傳教布道,後被佛教所用。
(18世紀 寶杖大黑天
棉布礦物顏料25.7厘米 × 19.3厘米)
唐卡被人稱為「藏文化百科全書」,其題材內容以宗教為主,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間傳說、世俗生活、建築、醫學、天文、歷算等領域。
(20世纪
四部醫典布畫醫理樹喻圖)
宗教類包括:曼荼羅畫、本生、集樹會、祖師像、生活傳記、諸佛菩薩、本尊護法、空行、羅漢、生死輪迴圖、西方極樂世界等。
非宗教類包括:歷史、傳說故事、天文歷算、藏醫藥學等。
其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這種唐卡一般中心位置描繪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主體,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布滿一周。每幅唐卡畫一般描繪了一個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也不受遠近透視關係的影響,構圖均衡、豐滿、多變。
(18世紀 不空絹索觀音壇城
棉布礦物顏料 72厘米 × 48.5厘米)
唐卡最早是受尼泊爾風格的影響 在公元7世紀左右,隨著佛教的大量傳入,西藏境內大興建寺修廟之風,
當時寺廟內的壁畫、塑像等都由尼泊爾和中國的畫家、雕塑家所塑繪,
自此之後到15世紀之前的由尼泊爾和藏族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後人一併稱之為尼泊爾畫派。之後有在宗喀巴時期的齊崗畫派;15世紀興起的勉唐畫派和欽則畫派;16世紀興起的噶瑪嘎孜畫派等。
唐卡分類:
(18世紀 寧瑪派修法唐卡
棉布礦物膠彩 12.5厘米 × 12.5厘米 × 21幅)
1、按內容:佛像唐卡、傳記唐卡、歷史唐卡、神話傳說唐卡、教理唐卡、天文唐卡、歷算唐卡、藏醫藥唐卡等。
2、按大小:巨幅唐卡、普通唐卡、小幅唐卡。
3、按材質:
(1)刺繡唐卡。用各色絲線繡成,這種唐卡堅韌耐用,不易毀壞。
(2)緙絲唐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在圖案需要編織處,用經線交織而成,雕石鏤木等具有立體效果。
(3)織錦唐卡。質地多為緞,緯線由各色絲線組成,順而間錯提花織造,形成所需圖案、形象、景物。
(4)堆繡,也稱貼花唐卡。先將各色彩緞剪成圖形(人物、鳥獸、樹木、樓閣、花草等),粘貼在唐卡底料上。
(5)繪畫唐卡。多是先繪畫於紙、布、牛皮、羊皮等上,而後做成唐卡。它的基本繪畫形式與壁畫無二。後期的繪畫唐卡有所發展,有的刻成印板印刷,則可成為「印刷唐卡」了。
(6)珍珠唐卡。珍珠唐卡是唐卡畫中的特殊品種,數量極少。西藏山南昌珠寺的度母珍珠唐卡,由上萬顆珍珠寶、藝術石串成,造型舒展雅致,十分昂貴。
而手繪唐卡又分為:彩唐(白底,用各種色彩繪製)、金唐(金色背景)、銀唐(銀色背景)、紅唐(紅色背景)、黑唐(黑色背景)。
色彩來源:
(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 80厘米 ×
58厘米)
唐卡畫師是把唐卡繪畫需要的所有顏料分為九類: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寶石。
屬於土的顏料有:白土、南鹼、金剛土、紅土。
屬石類的顏料有:銀礦石、黃銅礦石、雲母、青金石、銅綠石、硃砂、玳瑁石、赭石等。
屬於水類的顏料有:黃丹、桑珠熱、藍靛、鐵青靛等。
屬於火類的顏料有:墨、砒石、雄黃等。
屬於木類的顏料有:紅樹、金樹、樺樹、硬樹、紫梗等。
屬於草類的顏料有:力士草、雞爪黃連、狼毒草、莧菜等。
屬於花類的顏料有:野菊花、樺樹花、報春花等。
屬於骨類的顏料有:蛤、海螺、龍骨等。
屬於寶石類的顏料有:黃金、白銀、天珠、珊瑚、綠松石等。
這些純天然的顏料從色相上也可分類:
(18世紀 西方極樂淨土
棉布礦物顏料 64厘米 × 44.5厘米)
白色類:白土、南鹼、金剛土、海螺、雲母等。
黃色類:砒石、雄黃、力士草、雞爪黃連、金樹、野菊花、樺樹皮等
紅色類:硃砂、莧菜、紅土等。
藍色類:青金石、藍靛類、硬樹等。
綠色類:銅鏽、銅綠石、孔雀石等。
黑色類:鍋煙子、煤礦石等。
紫色類:桑珠熱、玳瑁石、赭石、紫樹等。
所有顏料又從物質屬性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
礦物顏料常用的有:仁布白土(白)、硃砂(紅)、青金石(石青)、孔雀石(石綠)、雄黃/雌黃(黃)、黃丹(橙)。
植物顏料常用有花青色、胭脂色等,植物顏料的製作工藝相比於礦物顏料要簡單。首先採集花木或樹皮,清洗後浸泡或熬煮,得到不同顏色的汁水後,蒸發製成顏色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