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2019-06-28 11:31:40)
标签:

文化

分类: 佛教唐卡
西藏造像量度.Tibetan pattern book of proportions.36幅.18世紀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此本18世紀的佚題繪圖畫本,其內容大致與造像量度經中繪圖內容類似。所謂「造像量度」就是佛像人體的比例和造像的尺度。此本可能是18世紀西藏或尼泊爾地區的佛像繪製參考指南,其中包含36幅詳細繪圖,文字註解為藏文。
       佛教造像的形象都不是憑空捏造的,造像的身材比例、面貌、姿態、裝飾等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並且以白描繪畫的形式被收錄在類似於這類《造像量度畫本》中。
       它所用的尺度單位是以造像的中指寬度為基本單位,即「一指」。藏民族神化了格薩爾,使他具有宗教性。顯然具有宗教性的格薩爾雕塑必須遵循造像量度經的尺度,因為「它的創作來源於宗教,也來源於傳統。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十八世紀《西藏造像量度》三十六幅

相關解讀
       感謝來自訶提娑迦羅的解釋:第6頁右側是釋迦牟尼佛站立像。第7頁右側是彌勒菩薩座像,第8頁右側是釋迦佛,右側小像是阿難。第9頁是度母;第10頁是一般的出家人。11頁是金剛瑜伽母。12頁左側似乎是文殊菩薩立像,右側是金剛手。13頁左側是毗沙門天王,右側是普巴金剛。14頁是勝樂金剛。15頁是大威德金剛。16頁左側是喜金剛,右側是勝樂金剛。17頁和16頁一樣。18頁左側不確定,右側是兩尊護法。19頁左側是毗沙門天王,右側是十一面觀音。20頁是佛像和羅漢。21頁是六臂瑪哈嘎拉和兩位比丘。後面還有一些護法、度母、空行。
       這種繪畫手稿叫做「粉本」,其中Newari字體(一種梵文字體),即「尼泊爾勾體」,只有在第7頁有一行字,其餘均是藏文。根據第4頁左側的頭像是羅睺羅護法的九面頭,最上面有一烏鴉頭。據此這件粉本應該屬於某位寧瑪派的畫家。
對於此類畫本的介紹還可參考觀看:
       《國寶檔案》造像藝術—清《造像量度畫本》:
简介:
佛造像典籍「三經一疏」
       藏文大藏經中有「三經一疏」的工巧明,即指《佛說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經》、《繪畫量度經》和《佛說造像量度經疏》四部佛教造像典籍的總稱。「三經一疏」對佛、菩薩、護法神等造像的相好、比例都有嚴格的規定。
       《佛說造像量度經》,又稱《佛身影像量相》、《造像量度經》,簡稱《量度經》。由西番學總管工布查佈於清乾隆七年(1742)譯成漢文,經文中規定了釋迦牟尼佛的尺度,以及身軀各部位、各器官的造型比例等。
       《造像量度經》分三部分,其「迎送殘舊身像之儀軌」章節論述了繪製佛像不合標準者、斷裂殘破佛像處理前應遵循的宗教儀軌。
       《繪畫量度經》,講述了諸天神以及各類世俗人物畫像理論。
       《佛說造像量度經疏》,又稱《止貢佛所說身影像量譯》,是對《佛說造像量度經》的註疏和詳細註解。
佛說造像量度經
工布查布漢譯《佛說造像量度經》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諸菩薩聲聞弟子,一切人天龍神,無量眷屬大眾俱。正乃世尊,因為母說法,將升忉利天土時也。爾時賢者舍利弗, 向佛敬禮而作是言:「世尊不住斯間,若有善人不勝懷慕,思睹世尊,願造容像者,則其法如何為之?」佛言:「善哉舍利弗!我今暫升天土,未旋斯間,或示無餘涅槃之後,若有善人,思睹瞻仰,及為自他利益作福田故,願造容像者,則須遵准量度法為之。如來身縱廣相稱!如尼拘啰陀樹,滿自一尋,今其體肢大小節分,豎橫制度,起從頂髻,略說與 汝,諦聽,善思念之。」於是世尊即說《伽陀》曰:
       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
       肉髻崇四指,髮際亦如此。
       面輪豎縱度,帶半十二指。
       分三為額鼻,及頦俱得一。
       下分四指半,頦身只二指。
       廣向十六足,深分徑四指。
       上唇長二指,寬有其半矣。
       中顯頻婆形,邊角各一指。
       口長度四指,賢者須要知。
       牙齒數四十。堅密白凈齊。
       下唇長六足。寬深亦如是。人中凹槽闊。三分指之一。
       鼻寬二指量。准高指半矣。鼻孔圓且藏。竅闊有半指。
       雙翹勻真圓。鼻柱橫半指。目間曠八足。長分應四指。
       白黑睛三分。各分得滿指。黑珠作五分。正中是眸子。
       眼寬只一足。其胞有三指。式如蓮華瓣。清瑩金精色。
       印堂白毫地。廣帶半一指。眉如初月牙。中高長四指。
       耳廣有二指。尖等眉中齊。洞門寬四足。竅孔得半指。
       耳朵高四麥。橫分應滿指。耳內上下略。四分指之一。
       連槽深分總。二指加半指。耳葉四指半。耳垂長五指。
       輪郭髮際邊。可愛盡難比。首圍面三倍。如寶蓋適意。
       此《伽陀》共一百五十六句。伽陀是梵語,譯成漢文為《偈》,偈文義詳辭約,學者容易掌握。
       佛寺在中國遍布城鄉,有佛寺必有佛像,而佛像之雕塑亦必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用手指量度佛像,比用尺寸量度,要簡易些,邊雕塑,邊用手指量。這種奇妙的辦法,只有佛想得出。後人雕塑佛像時(大莊嚴佛像),用佛自己說的話來量度,是不會離經叛道的。工布查布為求得佛像的一致性,於清乾隆六年開始編纂解釋佛像經,至十三年完成,請和碩庄親王愛月居士作序刊印。工布查布對中國的雕塑藝術作出了重大貢獻,其像經成為後世雕塑家之必讀物,一卷在手,按圖索佛,「雖不中,不遠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