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说  “幺篇”

(2014-09-12 18:30:51)
漫说“幺篇”
  在读北曲或北曲谱时,经常可以看到“幺篇”之谓,或写作“么篇”,也有简作“幺”或“么”的。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写道:“杨衙内白:酒勾了也,小娘子休唱前篇,只唱幺篇。”是以“幺篇”与前篇相对,从中可知“幺篇”有后篇的含义。关于“幺”字的来历,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幺”字是“后”字的简写,用来表示后一篇。二是认为“幺”是“绿腰”一语的异体词“六幺”之略。“幺”即“腰”,腰者中间也。三是认为源于唐宋大曲大遍中的一遍“衮”,“幺”字是“衮”字的略写。又《九宫谱定》云:“篇中或幺或衮,大率即是前腔”。笔者较支持“后”字简写说。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对“幺篇”的描述是:“同一牌名而为数曲者,止于首只列名其后,在南曲则曰‘前腔’,在北曲则曰‘幺篇’,犹诗题之有其二、其三、其四也。”当代·赵山林在《读曲常识》中,给“幺篇”下的定义是:“戏曲、散曲术语,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是写作‘幺篇’或简作‘幺’”。当代·于海洲在《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曲的格律》中对“幺篇”的描述是:“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当作者用它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时,为加大容量,将其曲调重复一遍,中间加个‘幺’字,这种形式称为‘幺篇’。‘幺篇’的字句允许与前调稍有增损,但这种增损迥然不同于词的上下片,它是一支小曲的重复使用,属临时性的扩大篇幅。”纵观历代曲家对“幺篇”的论述,都较为简略,同时存在较大差异,笔者也不完全认同。笔者认为“幺篇”,标示着北曲的一种体制形式。它的产生应较复杂,与词的“遍”、“换头”等有渊源,当然也与“当作者用它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时,为加大容量”有关。
  当代·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所收的326个常用北曲曲牌名中,可连用“幺篇”的曲牌为56个。此56个曲牌又可分为须连用的为37个,可用可不用或极少用的为19个二种情形。《全元散曲》所收的小令类作品中,连用“幺篇”的曲牌有【黄钟·人月圆】、【黄钟·昼夜乐】、【正宫·小梁州】、【正宫·黑漆弩】、【仙吕·太常引】、【小石调·青杏儿】、【商调·秦楼月】、【越调·霜角】、【双调·骤雨打新荷】等。多数连用“幺篇”的曲牌是联入套数中的,如【黄钟·女冠子】、【仙吕·端正好】用于套数首牌,【中吕·上小楼】、【越调·麻郎儿】用于过曲等,兹不多加列举。因此,“幺篇”应与始调曲牌视为一个整体,与曲牌一样包括了字数、句式、韵脚、平仄等格律形式。某个曲牌是否可以连用“幺篇”,与其“幺篇”的基本定式,是元人都早已确定下来的。我们在创作曲子时,不能随意把曲牌加上“幺篇”,而造成画蛇添足。这与李渔“犹诗题之有其二、其三、其四”之说大相径庭,与赵山林、于海洲的看法也不大一致。
北曲中,连用“幺篇”曲牌有的专用于小令,如【黄钟·人月圆】;有的专用于散套,如【黄钟·女冠子】;有的专用于剧套,如【仙吕·四季花】;有的是小令套数兼用,如【正宫·小梁州】。“幺篇”在使用频率上,套数要高于小令,剧套要高于散套,此应与表达内容量的多少有关。
“幺篇”一般在一个曲牌之下使用一次。【正宫·白鹤子】、【商调·金菊香】、【商调·醋葫芦】可在一套曲中连用若干支,各支曲前标作“幺篇”(如隔以他调则标牌名),属于特例。【般涉调·墙头花】的“幺篇”两次换头,【双调·金娥神曲】的“幺篇”三次换头,亦属于特例。大略这些特例正合李渔、赵山林关于“幺篇”之说。又有【般涉调·煞】(亦入【正宫】等调)在一套曲中连用若干支,前加数字,但不标作“幺篇”,应也属“幺篇”的特定情形。【正宫·滚绣球】【正宫·倘秀才】二曲牌组合的循环用法,则与“幺篇”有类似之处,但超出了“幺篇”的涵盖范围。
“幺篇”按其形式,可分为同始调和换头两类。《元北曲谱简编》收入可连用“幺篇”的56个曲牌中,“幺篇”同始调的23个,“幺篇”换头的33个。“幺篇”同始调的散曲例如:
  风雨替花愁,风雨过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朝花谢,明朝花谢,白了人头。  【幺篇】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
      ——元·赵秉文《【小石调·青杏儿】无题》
  其特点是始调与“幺篇”格律上完全相同(如添加了衬字,则衬字不计算在内,只论正字。下文同)。“幺篇”换头的散曲例如: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篇】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元·冯子振《【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其特点是字句与始调相比,有了增损变化。增损变化一般在前两句。
  有人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笔者以为然。对于海洲“这种增损迥然不同于词的上下片,它是一支小曲的重复使用,属临时性的扩大篇幅”的观点不赞同。试举词曲之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断塘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  【幺篇】银匙薄井,粉香梅圃,万瓦玉参差。一曲乐天词,富贵似吴王在时。
     ——元·张可久《【仙吕·太常引】姑苏台赏雪》
  辛词与张曲在格律上是完全相同的。其他如【黄钟·人月圆】、【商调·秦楼月】、【越调·霜角】、【双调·骤雨打新荷】(词牌名为小圣乐)等,格律上与词也基本一致。
  要弄清曲之“幺篇”与词之“下片”、“遍”和“换头”的关系,还须从词说起。《周礼·大春官》:“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之矣”。其变字是变更之变,意为奏一曲后,接又奏一曲,称一变。九变即为九支歌曲联成一套。至唐代,“变”字被借用为“遍”或“徧”。至宋代,“遍”字又简作“片”。词的最初形式是不分段的单片小令,后来演为二片令词和多遍慢词。“换头”之谓,应起源于诗,大概是相对于八病说中的“平头”而言的。后来转为词乐名词,即下片开始处的句式与上片开始处不同的,称为“换头”。换头又称为过,或过片。曲是在唐宋大曲、宋词和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也可以说曲源于词,那么,“幺篇”源于词的下片则顺理成章。曲牌与词牌相同的,应是直接延用下片为“幺篇”。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元·白朴《水龙吟》词小序云:“幺前三字用仄者,见田不伐《荡沤集·水龙吟》二首,皆如此”。这里所谓的“幺前三字”,即该词的上片结尾三字。可见白朴以下片为“幺”,借用曲的术语来说词,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应无瓜葛。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例如:
  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籁绛纱。不比等闲墙外花。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银台灯灭篆烟残,独入罗帏淹泪眼。乍孤眠好教人情兴懒。薄设设被儿单,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寒。
  多情多绪小冤家,迤逗的人来憔悴煞。说来的话先瞒过咱,怎知他,一半儿真实一半儿假。
      ——元·关汉卿《【仙吕·一半儿】题情》
  从例曲可见“重头”是也一种“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体制形式。然其主题虽然共一,却每首可以独自为篇,且用韵可各不相同。相当于“组诗”,“犹诗题之有其二、其三、其四也。”“幺篇”与之不同,“幺篇”与始调是一体的,不能独立成篇。用韵也须与始调一致。所连用的次数也是一定的,一般为一次。“重头”仅限用于小令,而“幺篇”既可用于小令,也可用于套数。
  北曲之“幺篇”又与南曲之“前腔”相类似。“前腔”与“幺篇”,都是对一个曲牌的反复运用,都或有换头,同样须一韵到底。南曲用“前腔”的例曲如:
  长空如洗,薄暮雨初收。谁驾冰轮,碾破玻璃万顷秋?怕登楼,牵惹离忧。总使清光照我,未审可照他州?想是独宿嫦娥,也与人间无二愁。
  【前腔】花容消瘦,默默自含羞。猛忆当年,枉把明珠暗里投。甚来由,去觅封侯!未审青骢何处,浪荡他州?争奈份短缘悭,两地相思一样愁。
  【前腔】人间天上,今夕是何秋?看织女牛郎,已渡银河配凤俦。恨无休,两泪交流。不是姻缘反目,恩变成仇。命薄红颜,翻作了招魂宋玉愁。
  【前腔】寒衣未授,大火又西流。只见北雁南来,衰草茫茫无尽头。望归舟,人倚西楼,一似黄花消瘦,鬼病难瘳。又听吹笛谁家,落日山阳都是愁。
      ——明·黄娥《【南越调·绵搭絮】秋夜有怀》
  例曲由四支曲子联成一套,不可分割。可见南曲的“前腔”用于套数,不用于小令。而北曲之“幺篇”既可用于小令,也可用于套数。有的曲书把一组同牌南曲小令也标为“前腔”,其实是南曲的“重头”之制。另外,“前腔”使用次数较自由,可用一次,也可连用若干次,而“幺篇”一般用一次,这也是两者的区别。
 
             (作者   相见恨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