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角色缺位的家庭教育之痛

(2017-10-29 06:22:34)

父亲角色缺位的家庭教育之痛

 

吴大平

 

最近几年,湖南电视台《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引发了大家对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位的思考。在第五季《爸爸去哪儿》中,最被大家热议并关注的可以说是陈小春父子了。在实际生活中,按照他妻子应采儿的话来讲,他可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在孩子Jasper出生以来,陈小春独自带娃的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

在我国的传统家庭观中,在家庭教育中,一直是“严父慈母”的形象分工。可是在现实中,很多家庭要么是“虎妈猫爸”,要么是妈妈同时扮演父母亲的双重角色。甚至很多爸爸,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有的父亲的存在感在家庭教育中几乎降低到“隐形人”!

 

 

上面的图例,是在我创建的“芙蓉家校服务”微信公众号里,添加用户的男女比例情况,男性比例只占20%。这个占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位的问题。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有“岳母刺字”、有“孟母三迁”……;却很少看到在家庭教育中遗留下来的关于父亲的成功典型。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的问题,实际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色”。中国家庭分工普遍注重“男主外,女主内”,父亲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有的父亲认为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母亲的事、有的父亲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意花在孩子身上、有的父亲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缺乏像母亲那样的恒心和耐心,想方设法避开孩子的教育……;尽管很多父亲已经领悟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实生活中却因种种原因难以付诸实际。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位,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亲和母亲的性别使然,父母两人的性格气质是不一样的。如果父亲角色缺位,势必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股来自父亲的力量,严重的会导致孩子性格的缺陷与不足。在我们的周围,会看到一些孩子不够阳光,尤其是一些男孩绵软脆弱,性格中性化甚至女性化,“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等,可以说与父亲角色的缺位有很大关系的。

“大自然有阴阳二气,家庭教育中就应该有父教、母教的双轨并进。健康而健全的孩子,不仅应享有母亲的温暖、平和、细腻与慈爱,拥有更多安全感,也应能浸润于父亲的勇敢与阳刚、严格与宽厚,拥有更多价值感,从而确定开阔高远的人生方向和目标。”父母两人同时承载的家庭教育才是完整的,才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下面类似的场景是不是常常出现呢?

 

 

当我们的孩子看到别人家庭孩子在家时有爸妈一起陪着学习与游戏、在休息时有爸妈陪着一起户外活动、在放学回家有爸妈一起在家的等候……;而自己却只有妈妈一起、很难见到爸爸踪影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怎样的历程。

 

 

这是在英国伦敦开学的一个镜头。英国当地时间201797日上午,是英国伦敦学校开学的第一天,英国王子威廉送儿子乔治前往位于伦敦巴特西区的托马斯学校读书。在201611月,我去英国做教育方面的访问交流,也走进了两个有小孩的家庭。我发现,英国是一个很重视家庭观念的国度。有孩子的家庭,父亲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下班了以后,大部分英国的父母永远是在回家的路上。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对子女的爱体现在哪里,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一直觉得:父爱,就是下班之后父亲总是在回家的路上。

在发达国家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父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则稳步上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9652010年间,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从每周2.6小时大幅增长到7.2小时。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201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家有5岁以下孩子的父亲,96%跟孩子一起进餐,98%跟孩子一起玩,90%给孩子洗澡、换尿不湿或者穿衣服,60%给孩子念故事书。即使孩子父母离异,孩子的父亲也会时常陪伴孩子,注重孩子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发展。根据我自己的教育经历,以及无数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有父亲参与的家庭教育,同样的情况下,孩子一般普遍比父亲缺位家庭的孩子聪明。这是因为由于母亲的性别及性格特征,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她与父亲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天性是活动好动的,比如面对孩子的冒险与探究性活动,母亲可能给予的是过多的限制与保护,父亲则会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帮助。孩子创造性、孩子的思维与能力不就是在一次次的冒险与探究性活动中得到培养的吗?

美国耶鲁大学做过一项持续12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父母同时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

我们国人对待一件事情,往往只看重它的结果。比如癌症,在得癌症之前,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一些引起癌症发生的因素却得不到重视。只有到得了癌症之后感觉到末日来临,感觉很可怕,想法设法去治疗,殊不知以为时已晚。只敬畏结果,不敬畏过程,是我们很多人共有的劣根性。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问题,不仅在《爸爸去哪儿》这一个节目当中说了整整五季,也在太多的育儿类的文章中被反复强调,可仍然无法改善中国父亲在家庭教育当中的不称职。很多家庭只有在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于严重。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孩子的人生是不可能彩排的,父亲角色的缺位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伤痛。

我们期待,父亲的角色回归到家庭教育的本位,与孩子的母亲一起,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让孩子的成长不再缺失。期待孩子们在父母的关爱中,幸福、快乐、健康的成长。

 

 

【原创作品】父亲角色缺位的家庭教育之痛 http://mp.weixin.qq.com/s/agpjiHmRzuVfGkIKSyGbiw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