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舞蹈《雀之灵》的艺术魅力
(2014-09-29 20:02:26)
标签:
文化 |
舞蹈是一种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提炼、美化的流动性的人体动作来表演的艺术。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礼仪等。
《雀之灵》是杨丽萍的典型之作,也是中国民间舞蹈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民间舞蹈的瑰宝。杨丽萍用她那酥软无骨般的手臂颤动着,在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杨丽萍身穿着白色的裙子,在月光的照射下,远远望去,极像一只不食人间烟火、高贵优雅的孔雀。在温婉尔雅的音乐当中,她用柔嫩的腰肢,灵活的手指,轻盈的双脚,舞出神秘的境界。她那白皙的手指一张一合,犹如孔雀的嘴,孔雀向往阳光,像是孔雀正在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她时而轻盈的舞动,时而柔弱的趴着,时而急速的旋转;她那颤动的手臂,犹如浪花一样,在湖面上轻盈自由的跳跃,在月光的照射下仍是那么波光粼粼,左手指尖柔韧的蠕动,一阵一阵传递给右手指尖。长指甲晶莹闪耀,美妙地悸动着。起先是轻微的小浪,然后加强,最后在一刹那释放。波动在柔美的动作中。她细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急速,忽而如流云般慢挪,忽而如雨点般轻快,忽而如击石般坚健。她随着音乐,由慢到快,由快到慢,自然的演绎着,她在自我陶醉着,所有的情感在交织中凝聚,在凝聚中膨胀,在膨胀中爆发,瞬间,一只孔雀腾空而飞……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击,起了涟漪,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左手指尖柔韧地蠕动,一阵一阵地传递给右手指尖。长指甲晶莹闪烁,美妙得悸动着。起先是轻微的小郎,然后加强,最后在那刻释放了。波动在柔美的动作中。她细碎轻盈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急速,忽而如流云般慢娜,忽而如雨点般轻快,忽而如击石般坚健。不管是怎么样的舞步,都给人以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感觉,的确给人们了很好的视觉享受!
优美的音乐加上舞者生动的表演,让人觉得眼前看到的仿佛不是舞台而是云南的丛林,台上跳跃的不是舞者而是一只美丽动人的孔雀。它时而轻梳羽翅,时而随风起舞,时而漫步溪边,时而俯首畅饮,时而伫立,时而飞旋,它展开了缀着金色羽毛的雀尾,用舞蹈表现出企盼吉祥、和平、幸福和换乐的心声,一首生命的赞歌就在那一举手、那一投足中酣畅淋漓、欢快地流淌着。
杨丽萍式的舞蹈风格,最大胆和成功之处在于她将舞蹈中原本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化为静态的,而且她的舞蹈风格又大多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生活。在杨丽萍的意识中,大自然是最美、最真实、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感悟,她力争用自己朴实的语言去构架人类最美的梦想。雀之灵的表演很明显与孔雀舞的定位和寓意有着天壤之别。《孔雀舞》是一种注重动作和体态的基本艺术层次,而《雀之灵》则是在《孔雀舞》基础上的更注重情感体验的高层次的艺术体验。如同它的名字,《雀之灵》从舞蹈的配乐,演员的服饰以及整个舞台的布局、灯光效果,都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空灵之感。配乐是张平生作曲,节奏欢快而愉悦,作品描述的是从清晨到落幕的孔雀的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尽显超然脱俗,此时,音乐、灯光、舞者全然融合在一起,水乳交融般难舍难分。舞者脸上写满了兴奋,仿佛常人无法理解也无法走进她的幸福。
《雀之灵》不仅仅是杨丽萍的一大个人突破,对于整个中国,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笔莫大的无价之宝。《雀之灵》作为中国民间舞蹈的经典作,突破了传统的“孔雀舞”,将“孔雀舞”推到了高峰。杨丽萍老师以傣族民间舞蹈为基本素材,从“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但又超越了外在形态的模仿。以形求神,不仅使孔雀的形象睢妙睢肖地展现于观众视野,而且创生出一个精灵般的、高洁的生命意象。
从整个舞蹈的结构上,《雀之灵》弃用了傣族舞蹈对生活简单的模拟和再现。不是按照孔雀的具体情态简单复述,而是抓住“情”。从艺术的高度对孔雀进行了深化和升华,是孔雀形象创造是艺术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雀之灵》是拟人化的孔雀,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灵魂美,境界美,我觉得杨丽萍把这种意境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给人视觉美的享受!《雀之灵》如同一个蓝色的黑甜乡,一个无限纯净的世界,在阿谁神秘的境地,生命之河在流淌,洗涤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