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8-09-07 10:07:40)吴堡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按照市税源监控处2018年工作要求,我单位会同县农业局、蚕桑园艺站技术人员,于5月18日-22日,深入养蚕重点村召集村两委班子、养蚕大户等,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个别走访的方式,广泛听取了加工企业、蚕农的意见和建议。对蚕桑产业发展有关情况开展调硏活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吴堡蚕桑产业分布在全县所有的6个镇(街道办),本次重点走访调研对象,一是寇家塬镇的车家塬、冯家塬、杨家塬和砖審山4个养蚕重点村(10自然村);二是吴堡武荣桑蚕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三是养蚕重点户15户。调研后召开座谈会6次。
二、蚕桑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全县现有桑园面积达到2.3万亩,品种大部分是“吴堡桑”、实生桑,目前投产桑园不足5000亩。2016年养蚕540张,产鲜茧23吨,平均张产43公斤。我县的蚕桑生产各镇(街道办)均有分布,但是发展极不平衡,全县80%养蚕量集中在寇家塬镇。投产桑园大部分为梯田塄埂桑,树形以中、高干养成,亩栽植密度稀,树势生长量小,桑叶产量低,效益差。蚕农生产的蚕茧都以简单的原料茧出售,我县尽管有3家以蚕茧加工丝绵被为主的企业,但由于加工产品单一,产业化水平低,鲜茧价格每公斤徘徊在40元左右,因为养蚕收入较低,又受季节性限制,严重地制约了年壮劳力回家养蚕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
对蚕桑产业构成致命打击。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量
农村的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壮年转移到其它产业或外出打工,使从事蚕桑产业农民年龄都在60岁以上,对于养蚕来
说是有心而无カ,大大增加了蚕桑产业发展的难度,弃桑不
养蚕的现象较为普遍。调査的10个自然村总人口有2354人,在农村常住人口为736人,69%的人口长期外地居住。农村居住人口年龄结构75岁以上占25%,60-75岁占40%,60岁以下占35%。
3、养蚕技术落后。我县养蚕仍以家户为主体,70%以上的养蚕户无专用蚕室,人蚕共室、土炕饲养、柴草结茧,蚕发育慢、发病多。消毒防病、小蚕共育、方格簇使用等技术推广速度慢、覆盖率低,蚕匾蚕网必备蚕具少,蚕茧产量和质量无法保证。
4、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桑园立地条件差,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养蚕村养蚕用具破旧,低产桑园比重大,桑园大部分为梯田塄埂桑,给老年人带来采叶困难,加之经营规模小,养蚕零星分散,省力化养蚕设施欠缺,一旦市场波动,就毁桑弃蚕,造成生产不稳定,质量效益难提高。
5、政策影响。国家对粮食作物实行良种补贴优惠政策,但蚕桑产业所涉及的蚕种、桑种没有这一待遇。虽然县财政每养一张蚕给予蚕农500元的补贴优惠政策,但由于养蚕缠身、费时、费工、病害多,收益没保证,除去修剪、施肥等成本,在同工的条件下远不如打工收益高,同时蚕桑产业没有相应的风险保障制度,特别是在蚕茧市场不利时,蚕农得不到最低利益保障(即最低保护价)。
6、产业化开发严重滞后。目前,我县尽管成立了3家以蚕茧加工丝绵被为主的企业,解决了蚕农的蚕茧销售难问
题,但由于产品单一带动能力弱,蚕桑综合利用领域仍属空白,致使蚕桑产业整体效益不高。
三、社会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
根据吴堡县蚕桑产业五年规划,到2022年全县新建高标准桑园3000亩、低产桑园改造2000亩,增加桑叶产量,预计全县年养蚕数量可达到3000张,平均按张产鲜茧45公斤、48元/公斤计,养蚕产值可达648万元,扣除生产成本约150万元(500元/张),蚕农年可增加纯收入498万元。远期随着新建桑园桑叶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养蚕数量还可增加,其效益也会随之增加。
就目前传统蚕桑种养方式,蚕桑养殖季节每人一般可养两张,需要日工40个,春夏两季可养四张,按照以上价格通过自身劳动一个蚕农年可通过养蚕收入8640元,还可以兼顾其他种植、养殖业,非常适合农村年龄偏大的留守劳力、妇女(包括半劳力)从事这项工作,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如果通过基础实施(肥田育桑、修通田间道路、养蚕室及养蚕技术等改进),一个普通劳动力可以养殖4张,其效益会更加明显。
(二)、社会效益
通过对蚕桑产业的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条,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特别是留守老人、妇女贫困家庭的困难,持续稳定增加蚕农收入,而且有利于推进精准脱贫进程,社会效益良好。
(三)、生态效益
桑树为落叶乔木,属桑科桑属。树冠呈倒卵圆形,丰满,枝叶茂密,秋叶金黄。桑叶呈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尖或渐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锯齿粗钝,幼树之叶常有浅裂、深裂,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毛,脉腋簇生毛。桑树喜光,对气候、土壤适应性都很强。耐寒(可耐-40的低温),耐旱,耐水湿;也可在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喜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能耐轻度盐碱(0.2%)。抗风,耐烟尘,抗有毒气体。它是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好树种。其根系发达,生长快,萌芽力强,耐修剪。寿命长,一般可达数百年,个别可达数千年。因此它能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流失,美化绿化农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建议
(一)、重新定位搞好产业发展规划。
栽桑养蚕是我县极具优势的一项传统产业,为增加农民
收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针对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建议今后吴堡蚕桑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由过去
单一的栽桑养蚕,向饲料桑(养蚕、养畜)、果桑(桑果)、
生态桑(养蚕)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转变,要搞好产业发展
规划(包括近期、中期、长远规划),延长蚕桑产业链条,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制定优惠政策,促进规模化发展
实现特色产业跨越式发展,政府必须在资金上加大对县
乡级业务部门的资金投入,政策上给予扶持。要制定和落实
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投入,逐年对低产桑园进行改造,提高蚕桑产量,增加养蚕张数,增加农民收入。二
是政府补助资金用于蚕具购买,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
力化蚕台育、纸板方格簇使用等实用技术,减少劳力,减轻
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优质高产。三是建立蚕桑发
展基金,蚕茧实行保护价收购,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蚕茧收
购实行优质优价,适当拉开方格簇茧和草龙茧的价格差,调
动蚕农使用方格簇的积极性,提高蚕茧质量,实现丰产丰收。
(三)、培植龙头企业,加快蚕桑产业化进程。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
体。通过经营机制的创新,推进蚕桑产业化的发展,真正实
现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要
积极培育和扶持不同层次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组织,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加工型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建立,密切蚕农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四)、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开展蚕桑综合利用。
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树立资源充分利用科学观
念,利用现代高新 技术进一步挖掘蚕桑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板材、造纸、饲料等领域的用途,使之成为蚕桑产业新的增长点,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五)、大力推广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
面对当前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对蚕桑业构成严重挑战
我们要围绕“省力、省功、高效”这一产业发展的出发点,
大力探索和推广桑叶收获,蚕、畜饲养等方面省力化,比如
条桑收获、小蚕饲育箱、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大棚或放养蚕等实用技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