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必须苦练 宫式训练法是良药
(2015-04-04 14:04:22)
标签:
体育 |
分类: 篮球评论 |
运动员伤病,不是新鲜事,任何体育项目都有运动员伤病发生,体操、田径、排球、网球、游泳……只不过不同项目,伤病的发生形式、病种、数量不同而言。而且,每一个体育项目上强度的时候,伤病都有上升趋势,篮球也一样。
宫鲁鸣的大运动量训练,一直遭到外界的质疑,许多人都把男篮训练期间的受伤归在“宫式训练”上,认为受伤的罪恶魁首就是大运动量训练。
首先,中国男篮要不要大强度训练,从世界训练史和国内大运动量出成绩的历史看,中国女排是从大运动量训练出中苦去甘来的,当是的日本教练把女排们练得很苦很累,号称“千球击打”训练,女排队员练得浑身上下都是伤,累得连饭都吃不下,也曾遭到反对和质疑,结果处出了惊人得成绩,被认为是大运动量训练的结果;中国游泳队自从引进美国和西方游泳训练法,进行万米训练之后,成绩也开始大幅度提升,还有田径的马家军,也是通过大运量培养出一批世界级别的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这些经验告诉我们,运动员必须经过大运量的训练才能有效而快速提高成绩,这是一条科学规律和历史经验。
问题是,宫鲁鸣的10000次投篮训练是否科学合理,这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试验,并非仅仅看到几个球员的受伤增加就判断“宫式训练法”不好,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然而,试验要有时间性,同时也允许试验得暂时、短时失败,所以“宫式训练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从体质上说,亚洲人、或者说黄种人的体质就不如欧洲和黑人种,中国男篮那些中锋,除了个别的,大多数都是细长条个子,要肌肉没肌肉、要宽度没宽度、要力量没有力量,这怎么能站好中锋。现代中锋除了高度和技术,比的是力量和爆发力。
我国男篮和NBA那个球队的中锋可以比一比、扛一扛,和欧洲中锋比力量也相差一个档次,中锋走不出去,在国际比赛中难道中国男篮就光比技术和速度吗,比技术和速度我们又能好在哪里,从亚洲杯男篮比赛就可以看出,中国男篮速度、耐力并没有占优势,和台北、菲律宾这些球队的比赛中,往往前二节还能占到很大的优势,可是越到后面越没有体力、速度明显下降,中国男篮打关键球的能力差,也是因为防守强度上不去而输球。
中国男篮体质不要说在国际上,就是在亚洲也是算差的,尤其是现在的男篮,身体素质最糟糕,大个有身高,却因为胖、肥肉多而跑不动,瘦高个跑得动、又扛不动,抗几下就气喘吁吁,光靠两个小个在跑,却一个个被挡在门板之外,几个小个再能跑有个球用。当代篮球,没有力量、体力、爆发力,光凭技术,肯定要吃很大的亏,再说比技术中国男篮也好不到哪里去啊。
所以宫鲁鸣的训练法不是强度太大,而是中国男篮没有吃苦的习惯,是身体素质差上不了强度,如果因为几个球员受伤而给中国男篮减压,甚至批评宫鲁鸣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