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结题报告
(2014-04-18 12:45:06)
我们地理课题组主要是在完成安康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校本课题中承担我校的子课题《乡土地理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的项目。一年来,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在地理教研组教师的共同配合下,按照我们在开题报告中的时间和步骤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以安康区域地理和本校初高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式来进行研究。在课程活动的安排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考察,开展专题讨论或撰写小论文,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乡土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实验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动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为我们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提供了政策保证。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尊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更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易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与传统地理教科书相比,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外延和内涵扩大了,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具有直观具体、活泼多样、生动形象、参与性强等特征,容易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体验,在良好的氛围中增长地理知识,培养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并在探究体验中提升品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所以说,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地理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对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确定范围
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或直辖市区一级的行政单位,乡土地理所阐述的区域要有明确的地理界线,构成一定的区域空间。乡土地理的叙述应先交待清楚其行政隶属关系、具体地理位置、区域界线以及与周围地区的关系,还应当阐明学校和家乡的详细区域,比如大致经纬度,与河流、山脉、湖泊、铁路、高速公路、城乡中心、车站等地理标志物的位置关系。如安康市地处祖国内陆腹地,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接部,位于东经108°00′58″~110°12′,北纬31°42′24″~33°50′34″之间,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接壤,东南与湖北省的竹溪县、竹山县毗邻,南接重庆市的巫溪县,西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县、四川省的万源市相接,西与汉中市的镇巴县、西乡县、洋县相连,西北与汉中市的佛坪县、西安市的周至县为邻,北与西安市的户县、长安区接壤,东北与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毗连。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有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在本市土地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海拔高度以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右岸为最低(海拔170米),秦岭东梁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岭主脊横亘于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岭、大巴山主脊与汉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的东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境内最高点镇坪牛头店红星村,海拔2912米,最低点白河县汉江出境处右岸,海拔168.6米。
2、地方特色
为了建立完整的区域地理概念,乡土地理的阐述可涉及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河流与湖泊、植被与动物、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等诸多方面,要突出特色,重点讨论区域地理特征。要通过一个区域多方面的探讨,构建特色鲜明、界线清楚、功能明确的地理单元,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地域空间概念,对于区域内的地理事物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有正确的认识。
3、人地协调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不少地方自然灾害愈演愈烈,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因此,乡土地理必须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强调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人地协调。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列举一些生动的地理事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会怎么样,违背自然规律、搞短期行为会造成什么恶果。还可分析本区的环境生态状况是好转还是恶化?原因在哪里?区内的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有哪些影响?区内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以及所应采取的减灾防灾措施。
4、关注地方变化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可较为系统地介绍这些年来本区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并介绍本区在新时期的发展规划和将要建设的重点项目,使学生对未来产生美好憧憬。还可列举本区不同时期的地图:看一看家乡有哪些重大变化?一些重点工程建设对于本区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多安排一些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课程活动的安排上,要鼓励学生多考察、多动手、多思考,开展专题讨论或撰写小论文,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乡土地理课程中,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可在乡土地理教材中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主要步骤:
课题研究对象:安康区域地理,我校初中,高中学生
课题研究的步骤:回顾这一年开展课题研究的历程,大致分为了三个时段,
1、研究准备阶段:课题从
2、研究实施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 年
2
3、研究总结阶段:2014 年 4 月至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数据库、期刊杂志、网站、书籍等进行检索,搜索积累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理论,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进行整理、分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由老师组织学生利用假日去体验和发掘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本着“共同探索,共同分享,互相合作,互相欣赏,一起研究,一起成长”的思路,开展主题研究活动。通过走访与调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采集乡土文化资源。如以南宫山,安澜塔、燕子洞、瀛湖等自然风光作为标志物的资源介绍。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乡土教课程资源等概念的比较界定,区分清楚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成果的主要形式:
1、课题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乡土地理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
2、发表的相关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主要撰稿人熊春风
《浅谈地理课堂中的趣味性教学》主要撰稿人熊春风
《古安康八景 》主要撰稿人 熊春风
《紫阳县地质结构与“7.13”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撰稿人 熊春风
《安康市旅游资源开发初探》主要撰稿人 熊春风
七、问题探讨和设想 :
通过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对安康市区域地理调查研究和我校初中、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发现了一些制约研究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1、学生的兴趣不高;2、学生的目的性不强; 3、评价体系不够健全;4 、调查研究经费不足;5、区域地理调查研究难度大等问题。今后工作的着力点:1、教学方式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要精彩纷呈,吸收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2、教学内容的调整:对于难度大的内容适当降低难度和减缓节奏,让学生课堂讲解听得懂,课后练习做得到,课堂要点抓得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评价体系的健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程度,作业参与与的程度,课后刻苦练习的程度,都要通过评价体系来体现,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课题组成员的协作:加强相互听课评课,及时作好记录,提出改进意见。课题组各个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协作,把课题作好,目的是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5、希望上级部门在今后研究课题上给予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
参考资料和文献:
《新课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丛书》(总主编:刘振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师教育指导全书》( 主编:《教师教育指导全书》课题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中学地理老师手册》(
《秦巴古诗选注》
《安康史简编》
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课题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