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bmiddle/0049NpIfzy7ibPW98vr75&690
(圖片)南懷瑾先生的墨寶
欲海情波似酒濃
清時翻笑醉時儂
莫將粒粒菩提子
化作相思紅豆紅
若將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南懷瑾先生丨講述
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
佛告訴彌勒菩薩,一切眾生生命的來源是種種「恩愛貪欲」,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處。……請大家千萬注意!一切貪欲都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你看《圓覺經》說:「種種恩愛貪欲」,種種包含的範圍太廣、太大了,要細心體會。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愛欲為因,愛命為果」,二者互為因果,而迴圈不已。眾生愛己命的欲最嚴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體。希望能忘掉「我」,結果忘不掉,空不掉,「愛欲」之故。……喜歡異性,以及愛惜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輪轉生死的原因。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佛告訴彌勒菩薩,眾生若想要了脫生死,免受輪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斷除貪欲,還要更進一步,斷除更深一層的愛。愛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愛渴」。——《圓覺經略說》
善於用情者,其惟聖人乎!
(古代有位很高明的善知識,他融會了儒釋道三家,然後專心皈依佛法,他說:「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這話說得多麼深刻!換言之,我們說,學佛要做到無情,但是眾生本來都是無情的,更沒一個多情的,所以佛出來是為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的。這話說得非常高明,是第一義諦的話,佛要度盡一切眾生,你看他多情不多情?——《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古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此為大乘境界,非常人可知。(由至情至性擴而充之,即大慈大悲。人的自私之情,是由愛欲所發生,佛菩薩也由此我而成,但其愛欲化為至情至性的大慈大悲,故佛菩薩者,大多情人也。——《習禪錄影》)然情之為用,非專指男女間事,如擴而充之,濟物利人,方見情之大機大用也。
(你不要把男女之愛的情,看成壞的情,像第六代達賴說的,「若將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男女的愛情和父母的親情,相是兩樣,情是一個,轉過來的話就是大慈悲。菩提薩埵是覺悟有情,但是有情眾生貪圖這個情,有情而沒有覺悟。——《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倉央嘉措情歌詩云: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負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又:
入定修觀法眼開
乞求三寶降靈台
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又:
動時修止靜修觀
歷歷情人掛眼前
肯把此心移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
如倉央嘉措者,應是菩薩化身,所謂應以愛情身得度者,即現愛情身而為說法也耶?一笑!且曰:小子識之!應作如是觀。是耶?非耶?
——摘錄:南懷瑾先生講述《圓覺經略說》、《金粟軒詩話八講》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