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经验
(2015-01-11 16:35:15)
标签:
育儿 |
我国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幼儿园应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认知数学、学习数学。
一、在游戏中构建幼儿数学经验的认识和实践
心理学指出:“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作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协调。他们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幼儿建构和积累数学经验的良好途径,因为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游戏中,数学问题都是幼儿不断接触并经常遇到的。因此,教师只要善于观察,挖掘其中的教育时机,及时通过投放材料和有效指导,使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和与材料、教师、同伴的互动过程中建构起相应的数学经验。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段时间里,我班的幼儿萌发了在建筑区为自制的汽车搭建停车场的想法。为此老师积极支持并帮助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长短、宽窄不一和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板材等),鼓励幼儿进行尝试探索。在了解了一些停车场停车的特点和不同停车场的结构基础上。孩子们根据汽车的大小、高矮进行了设计。有的设计成很大的一层,能停许多车;有的设计成2层、3层、4层;有的设计只有一个口。有的是环型停车场,车能从任何一个地方进入。在实际建构过程中,幼儿遇到了很多问题:当他们发现因为车的大小、高矮等不同,一个停车场里放不下时,他们提出按照大小、颜色分开,再分层停放;分层要有汽车上下行驶的道。否则汽车只能“飞上去”,这可是孩子们设计时没有想到的。于是,针对扮装成司机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赶紧想办法进行了调整,有的小心翼翼地撤掉一些不影响平衡的圆柱;有的把柱状积木往边上轻轻地挪。这样,许多小车都可以停进去了。孩子们高兴极了。经历了七八次不懈努力而搭建的停车场,让孩子们在保持平衡方面认识到:两个圆柱支撑一个正方形,不如3个、4个更稳;在选择材料方面,运用比较测量的方式选择适宜长短、厚薄、高矮的积木进行搭建,不够要想办法找合适的积木拼接;而在空间上,汽车怎样停可以节省空间……通过不断调整材料,幼儿最终了解了汽车的大小、高矮与所用积木和空间的关系。幼儿不仅建构了数学经验,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还养成了善于动脑、持之以恒,与他人合作等各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这种方式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显然比在课堂上教师用现成的教具让幼儿比较认识量的活动生动有趣得多。幼儿在游戏中所建构的数学经验,也得以迁移到他们玩的其他游戏中。
这种由幼儿游戏需要产生的教育时机。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幼儿支持鼓励。通过有目的地投放能够让幼儿不断运用数学经验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材料。适当地给予引导,幼儿就会在自然地参与解决问题、满足自己游戏需要的活动过程中,习得各种数学经验,同时感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二、在游戏中构建幼儿数学经验的策略和思考
教师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目的地创设游戏环境、丰富游戏内容、选择游戏材料、建立游戏规则,让幼儿置身富有游戏乐趣和学习意义的情境中,自觉地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描述一些游戏现象,将有利于幼儿建构“自己的数的概念”及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意识”。基于以上实践和认识,试提出以下策略和思考:
1、创设有趣的的故事游戏情境
幼儿园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喜欢小动物,活动的开始以故事展开为线索,自然而然把孩子带到故事中,孩子很快进入角色。根据幼儿园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轻松活泼、诙谐有趣的故事情境,孩子听的入迷。皮亚杰曾说过:“即儿童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物体来完成的”,老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去游戏摆弄材料,正是通过经常动用操作材料,幼儿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反映数量关系的理性认识,即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认识。例如:中班的数活动《6的分成》中,创设小兔过生日的情境,刚开始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形象逼真,再配上一定的音乐背景,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孩子在情境化的故事的吸引喜下很快进入了角色。为了帮小兔过生日而开心不已,每个幼儿都十分认真地听着游戏规则,为接下来的“按数取物”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让孩子亲自动手给小兔过生日,并根据蛋糕上的数字插在相应的蜡烛,我们要赋予孩子学习的方法的情境化,这样孩子会更加投入。
2、选择适合的游戏材料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是幼儿建构数学经验的载体。游戏材料也是数学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教师要对本班幼儿的近期培养目标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能据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能引发幼儿操作兴趣,有适度的难度挑战,能引导幼儿递进性操作、深入思考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应突出“低结构”“趣味性”“可变性”“创新性”与“适宜性”,材料投放要注意分类投放、难度递增、适量投放与融通开放。
3、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
幼儿只有在有规则的游戏中才能将游戏主题延伸,同时也能发现和领悟到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活动的目的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利于幼儿数学经验建构的规则应该包含:游戏方式的规则、使用材料的规则、语言表述的规则等。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应该引导幼儿理解规则、认同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
例如大班“医院”游戏,规则中渗透了“规律排列”:将医院分为挂号室、诊断室、注射室、药房(药品根据颜色、图形、色彩三个维度分类,并贴好价格标签)、结算处五个科室。看病的流程设计,既保障了游戏的有序性、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也让孩子间接体验了生活,感受到了规则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利于幼儿数学经验建构的游戏主题,应该充满挑战和无限想象,并能刺激和引发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使幼儿与游戏伙伴交流分享,与游戏材料对话互动。因此,选择富有问题性、互动性并呈现阶梯状发展的游戏主题,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并保持幼儿的游戏热情。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引导幼儿深入游戏,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感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并产生强烈的游戏愿望。
例如:中班益智区的拼图游戏:新的拼图经过一次一次的游戏,东一块西一块弄乱了,教师提出问题:怎么办?幼儿讨论提出,用印章、彩笔、纸盒等为不同的拼图做“分类标记”“分类盒”。教师鼓励幼儿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先为拼图分类、再制作有趣的标记,激发了幼儿新的探究欲望,也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在游戏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游戏材料形式、内容、主题、规则等,调动幼儿在生活中以及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重现、交流,帮助他们建构数概念,同时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更高兴趣。
【参考资料】: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师数学教学的启示
3、《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体现》
魏如燕
4、《在游戏中如何积累幼儿的数学经验》
陈晓玲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