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标签:
教育 |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耷、咦”等7个生字,掌握“似、扇”2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问句。
3.知道大象的想法是怎样改变的,明白别人说的不一定正确,要学会思考,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教学重点:
1.识记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问句的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义,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趣味识字。
小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七单元的学习真有趣,我们要走进动物王国了。今天和我们一起上课的,是哪位动物朋友呢?
1.课件出示图片:
对,这个动物就是大象!(出示课文插图:大象)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童话故事——大象的耳朵。(板书课题:19大象的耳朵)
2.大象的耳朵有什么特点?(生谈大象的耳朵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有一个字就是为大耳朵造的呢!(出示生字“耷”)趣味识字,
猜猜“耷拉”的意思。
4.(出示插图中其它小动物)我们的故事中还有一群小动物呢,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些小动物的耳朵与大象的耳朵有什么不同?(认识“竖”字,并组词)
5.这两个词还是反义词呢。汉字真奇妙!识字真有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学习提示。
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带生字的词语,借助拼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学生自主读文。
3.检查读音,抽生读词。分享识字方法。
4.学习多音字“似、扇”。
4.字词回句,抽生朗读。
三、精彩品读,读懂童话。
1.过渡:句子读通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一群竖着耳朵的小动物遇到耷拉着脑袋的大象,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小动物说话的。准备好了吗?
2.老师范读课文。
3.抽生读小兔子、大象和小羊的话,重点指导。
4.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片段。
四、探究变化,品味问句。
(一)大象的耳朵为什么会竖起来呢?
1.抽小组展示朗读。评价朗读。
2.合作完成第二次朗读,完成更多的问句练习。
3.采访大象:这么多人都这么说你的耳朵,你会怎么想?
4.集体朗读:“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二)自主探究第二次变化。
1.出示学习目标:自由朗读课文9—12自然段,找一找大象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好吗?画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反复抽生朗读“又头痛,又心烦”,理解大象的感受。
3.练习说话。
(三)理解主题:
“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五、推荐阅读,走进童话。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喜欢的家人或朋友听。
2.读童话故事,把喜欢的故事分享给同学、老师听。
板书设计:
大象的耳朵
耷拉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教学反思:
这篇童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改变”为人文主题,以“借助关键语句复述故事”为语文要素。这篇童话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主要情节是两组对话。本节课上,我就通过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问句的读法,理解大象的改变。
本节课的第一个亮点是识字教学。导入新课出示大象图片,直接观察大象的耳朵,引入会意字“耷”的学习,在自然中渗透中国汉字的造字原理,让孩子们对学习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也轻松地理解了“耷拉”的含义;接着出示一群小动物,同样抓住耳朵的特点,学习“竖”字。在多音字的学习中,也尽量给学生创造具体的语境,让孩子们结合意义来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重点,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个人认为本节课的识字教学基本实现了课标的要求。
朗读教学是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这节课的朗读,首先是梯度上逐层上升,从词、句到段,到文,长短有梯度;从读通到读出感情,理解上有梯度;从读课文中的句子到自己说句子,表达运用上有梯度,这样的安排易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提升。其次是朗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选择合适。本文的朗读教学采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重点指导、小组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尤其是教师的范读,声情并茂,把孩子们带入了生动的故事中,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第三大亮点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学生的朗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这节课的问题:大象耳朵的两次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同时顺利解决,同时也理解了童话故事的主题: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顺利突破。
本节课留下的遗憾有二:一、“又头痛又心烦”这样的句式学生读得还不够,让孩子们反复读读,说说体会,句式的表达效果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二、时间的把握上还是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