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977年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县委书记马连宝等营私舞弊
河北省故城县县委书记马连宝的四女儿是该县郑口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77年高考中她未参加学校的选优考试,不符合报考大学条件。于是,她那个做县委书记的父亲马连宝违反在校学生选优报考的规定,分别通知县文教局长、招生办公室主任、郑口中学党支部书记、郑口考点负责人等,非法为其女儿报了名。
所谓的在校学生选优报考,是当时的一项考试制度。学校在高考前先进行一次筛考,成绩合格的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高考,这项制度貌似一直执行到80年代后期。
随后,马又要其妻子多方活动,托人,送礼。为了考出“好成绩”,考点负责人和马的妻子串通一气,为马的女儿两次改考号,三次变座次,四次换“助考”,最后从五十里外的另一个公社,请来一个学习成绩好的考生,跨区应试,为马的女儿保驾护航。考试前一天,考点负责人又出面,当面交代“助考”考生要“帮助”马女答好试卷,如还有不会的考题,可找考点负责人。
1977年12月15日上午,开考不到20分钟,马连宝派人给女儿送药,考点负责人将马的女儿叫出考场,借机作弊,以后几节考试也进行了舞弊活动。考试结束,马的爱人领着女儿,亲自到考点负责人家里登门致谢。随后,马连宝又授意县文教局长到地区招生办公室为其女儿奔走疏通,要求录取时给予“照顾”。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县委书记马连宝带头营私舞弊,下面的人自然有样学样。
郑口考点是该县三个考点中最大的一个,共设有十五个考场,740多人参加考试。在考试以前,考点负责人就串通一些人进行舞弊活动。他们“巧妙”安排考生座次,组织场外”答题班子“,还布置一些人负责传递和掩护。
考试期间,考点办公室、教师宿舍、考场附近机关甚至马棚,都成了场外”答题班子“的据点,厕所、医务室成了试题与答案的“交换站”。有的干脆冒名顶替去代考,还有的把试卷偷出考场,做完后再送进去。
一句话,由于故城县县委书记马连宝亲自做表率,当年该县高考考场纪律一塌糊涂。
后来查明,故城县委有七名常委为其子女或亲属报考大中专学校进行了非法活动;县委部室、县革委科局级干部二十人,以及部分县直机关干部等,也都有舞弊行为。
根据河北省招生办公室的决定,谷城县郑口考点于1978年1月底重新进行考试。经查实犯有严重舞弊错误的考生,一律取消考试资格。
同时,经中共河北省委批准,衡水地委对马连宝等人作了严肃处理,决定给予故城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马连宝,以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给予主管文教工作的县委常委、县招生委员会副主任张砚生,以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其他犯有营私舞弊错误的干部,也分别情况给予处分。河北衡水地委专门召开了全地区县以上干部大会,在会上宣读了处理决定,严厉打击了这股歪风。
这个故城县县委书记马连宝,从来也不是什么好鸟,他的三个女儿分别于1973年、1974年、1976年被推荐上了大学。每次看到别人说“文革时期人人平等,没有腐败”,哥就只有呵呵一声。
1978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的文章,对此案做了大幅报道,并配发了《党纪国法岂容践踏》的评论员文章。此案被及时查处,后被称为恢复高考后的高考舞弊第一案。http://ww4/large/e303282bgw1esvuw7tu95j20pv0i17c7.jpg
1977年,在山西雁北地区广灵县发生了王小平高考作弊案,这是当年另外一起影响广泛的高考舞弊案。
揭发信上白纸黑字,说得清清楚楚,说是王小平本来就一学渣,突然就成了学霸,还上了著名学府北京大学,这太不科学,太没天理了。
上级机关收到检举揭发信以后,抱着“决不冤枉一个好人,也决不放过一个坏人”的态度,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走访。这一查,还真查出问题来了。
调查表明,1977年年底,王小平串通县教育局长、县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官贵和刘以义等人,策划了“拆封偷题”、“两套试卷”、“找人代考”和”考场舞弊“等四套方案。临考前,他们最后选定了场外答卷、传递答案、内外配合、考场作弊的办法(具体作案经过俺就不说了,此去省去一万字)。在县教育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人员的大力配合下,王小平的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四门功课成功越狱,学渣王小平就这么考入了北大。
在这起高考舞弊案中,涉案的多达二十余人,涉案人员之多,活动范围之大,策划规模之广,都是闻所未闻的,这是一起严重的高考舞弊案。
王进有两子三女,在他的一手操办下,五个子女招工、提干、入党、升学、参军,可谓五子登科。
王小平靠营私舞弊"金榜题名",在当地造成很恶劣的影响,一些人向有关部门揭发检举。
1979年2月18日,调查组在北京大学对他进行调查时,王小平是矢口否认。3月5日,当调查组去他家乡广灵县调查时,王小平已经赶在调查组的前面,回到了广灵县,积极和当事人串供、翻供。
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这起高考舞弊案被查了个水落石出。王小平在北京大学读书读了一年多以后被北大开除,相关人员也都受到了查处。
为了严惩徇私舞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众多报纸对此案的调查和处理情况均作了一系列的专题报道。当时对舞弊案的查处,被提到了"伸张党纪国法","维护高考制度"的原则上。http://ww3/large/e303282bgw1esvub9472aj20hs0dc75q.jpg
(欢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