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河南行(三)---开封(上)

11月7日下午结束了云台山的行程,驱车2小时后进入开封。
导游介绍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君主郑庄公选择这里修筑储粮仓城,便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到了汉代景帝时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就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名字的由来。
开封,简称卞,古称汴州、汴梁、汴京,地处河南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与郑州毗邻。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到达开封第一站便是瞻仰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开封市包公湖西侧,据史书记载,包公祠始建于金、元,经明、清等朝代,历代修葺,已有近千年历史。由于黄河水患,屡毁屡建。1984年,开封市在包公湖上重建了包公祠。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享年64岁。包拯少年家贫,28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御使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死后谥号“孝肃”。
上图左为包公祠正门,为仿宋建筑,歇山顶,地面离正门有1米多高,门柱上挂着一幅涂金对联:“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走上石阶,看到门旁木柱上也有一幅对联:“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两幅对联高度赞誉了包拯在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包公祠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气势雄壮的大门楼等,布局规整,庄严肃穆。油漆彩绘,均系宋代风格,色调淡雅,倍增观瞻。
大殿为正史部分,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3米多,蟒袍玉带,端坐靠背椅上,劲正如松,威严端庄。包公坐像两旁陈列着历史文物,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盏、木俑和普通砚台等。山墙上镶嵌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壁画边缘有龙凤图案,展示了包公的气魄和威严。二殿中央竖立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为北宋遗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惟有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指痕。这是人们因敬爱包公,观赏碑刻时指指点点,天长日久而磨出来的指痕,是包公受人们尊敬的实证。

东西配殿,传说,如“包公掷砚”、“陈州放粮”、“怒打銮驾”、“智铡赵王”等。东配殿那三口威风凛凛的铜铡刀,形象生动,张口怒目,显示了包公除暴安良的雄威。群体塑像“包公铡赵王”是包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精神的形象体现,观之大快人心。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毕现、栩栩如生。
印象中包拯是面如黑炭,高大威猛,额头上还有个月牙的形象。在殿中看到一幅包拯手捧牙笏、身着官服的全身画像,画像线条清晰如新,人物神情生动,它逼真地再现了包拯当年的风度和仪容。黑脸包拯是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用黑色脸谱来展示他铁面无私的形象,久而久之,黑面威猛的形象就牢牢的树立在人们心中了。这幅画像是清代石刻的完整拓片,它是清朝光绪年间,粤东督学徐琪道经合肥包拯的后代家中,看到一张珍藏的包拯画像后,便把画像镌刻到石上,供后人观瞻纪念。

包拯近千年来一直活在黎民百姓的心中,他已成为一种图腾、一种崇拜、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希望、一种寄托。后人们敬仰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依、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清明廉洁、执法如山、为民做主、为公平正义请命的精神。不论时间的推移,不论王朝的更替、不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改变,不论天下谁主沉浮,这精神已经突破了阶级、社会、历史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精神、一种代代相传的高尚品格。

黄河的水永远是浑浊的,开封段黄河是一条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河床高于城地面上的“悬河”,我曾经看过兰州段宽广奔流的黄河,看过山西黄河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开封段黄河与以往所见大不一样,黄河在这里水流平缓,流速慢下来,上游带下的泥沙在这里沉淀,有的地方河床裸露着,象滩涂,当地百姓说一碗黄水半碗沙。
登陆到一片黄土滩的河中小岛,与黄土地亲密接触,跳一跳脚下有弹性、摸一摸手感很细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黄河母亲,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承载了多少天下兴亡的故事。。。
结束了黄河气垫船体验,去往开封府,这是不在行程内的景点,导游很暖心,乐于为大家多付出
开封府位于包公东湖北岸,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誉为天下首府,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史料记载,北宋开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公打座南衙而驰名中外。今日重建的开封府,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秀美景观。
树立在正厅院里的巨石,就是“戒石铭”。其南面镌刻“公生明”,提醒官员只有公正,一心为公,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清正廉明;其北面的“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告诫官员们要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跨过府门,进到开封府正厅。正厅旧称“厅事”, 俗名“大堂”,是北宋开封府衙的核心,也是历任各级开封府官吏活动的主要场所。步入大堂,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迎面袭来。“正大光明”的匾额昭然天下,匾额下的屏风上汹涌澎湃的海水拍打着礁石,浪花飞溅,气势磅礴,以警示官员要清似海水,不可贪赃枉法。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大堂上锃亮发光的龙、虎、狗三口铜铡,放在威严的三尺案前让人望而生畏。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是包公执法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特殊刑具。龙头铡是用于处死违法的皇亲国戚的;虎头铡是对贪官污吏处以极刑的刑具;而狗头铡则是用于处置无赖之徒的。再看屏风前的三尺公案上放着文房四宝、惊堂木、断案牌、发令牌以及开封府的大印和签筒。签筒内有红、黑令签各数支。黑头签是捕签,是下令捕人用的;红头签是刑签,是下令行刑用的。案台两侧屹立 “回避”“肃静” 的虎头牌使大堂更加肃穆。
潜龙宫,据记载它是宋仁宗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曾任开封府尹而建造的。而后的大殿是潜龙殿,殿内是三位皇帝的雕塑,他们在没做皇帝之前都曾做过开封府府尹或开封府府牧,所以有人说开封府藏龙卧虎之地。

明礼院坐落在开封府的东北角,是开封府的科举教育文化区。院内的建筑是“拱奎楼”,它的一层大厅是北宋科举时的解试考场。
拱奎楼,它的上层供奉的是主管科举考试的天神“魁星”,而且这个四合院其它建筑都比“拱奎楼”要低,显出众星拱月之势。状元及第,金榜夺魁,是宋朝人的美好愿望,因而开封府特别把这座用于考试的考场称为拱奎楼。
其后的小楼,叫“桂籍堂”,它是每次科举之后,开封府把本府中举的考生重新造册,在孔子像前隆重举行“入桂籍”典礼,尔后就把名册珍藏在这里的地方。
开封府题名记碑记载了二百余名开封府府尹的任职情况。其中,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都曾潜龙在此,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在此任职。
由于北宋时道教被尊为国教,所以在开封府中建有一座有关道教的天庆观。走近庭院,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太极八卦台以及道教主题建筑——三清殿。
开封府的西南角是刑狱文化区,也称“府司西狱”。设有狱神庙、囚车、狱神皋陶,并形象地展现了宋代刑罚的一些场面。
上图左,相传包拯在实行废“牌司”、开正门改革之后京城百姓纷纷拍手称快,告状的人越来越多,每天上班处理不完诉讼案件,包拯于是下令,打开府衙的后门,允许百姓任何时间,都可以直入府内诉说冤情。而我们面前的梅花堂相传就是包拯当年打开后门、便服问案的地方。
上图右,看到“槑竽堂”,的匾额,谁都读不出“槑”字的发音,原来这个字由两个“呆”组成,被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槑”是中文“梅”的异体字。 康熙字典 【玉篇】古文梅字。
旅游就是这样,即看山水,也增长见识,增长文化知识,认知生僻字,真好。
开封府游完已经是午餐时分,来到汴梁小宋城。
小宋城位于大梁路西段,特色民俗餐饮商业街区面积约20000平方米,于2013年11月18日开城营业,主要经营开封特色小吃及全国各地风味,并先后获得“开封人的待客厅”、“外地游客的首选地”、“开封市的新名片”、“文化旅游新地标”等美誉。
途牛专线行程至此就结束了,很感谢导游的一路讲解,每个景点都能讲解透彻,来中原大地历史厚重,古迹丰富的地方,有一位懂得历史文化的导游对景点的深度理解非常重要,感谢途牛,感谢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