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人皆知有黄帝内经,少知有黄帝外经——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

(2014-05-25 13:36:40)
标签:

所在

第二

什么是

活化石

第三

财经

分类: 【—吃大锅饭—】

 古书《黄帝外经》史记

《黄帝外经》在西汉时已被史学家称为“医经七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古代医籍考》上说:黄帝内、外经“犹《易》内外卦,《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及《韩非》内外诸说”,有内无外,即非全书1992年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在《黄帝内经》条目下,也重新肯定:“《汉书艺文志》另有《外经》书名,内与外只是区别相对而言”。上述资料说明,至少在汉代《黄帝外经》已和《黄帝内经》同时传世。

    不知是何原因,此后的史书均未再提及《黄帝外经》。对《黄帝外经》虽经多方查找,总是求之未得。20世纪50年代,终于在。。。。。。

                           

 

                          《黄帝外经》阴阳颠倒篇第一

 

【题解】

   阴极而阳,阳极而阴,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阴阳颠倒(即转化)的规律,是《外经》的哲学基础,故列《阴阳颠倒篇第一》。本篇主要讲阴阳变化在养生中的运用。它的中心思想是:“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怎样才能做到“抱神以静”?关键在于掌握“颠倒之术,即阴阳之源”。

 

【原文】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谓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于万祀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昏默者,内外之词也。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神全,精与神合乎。

鬼臾区曰:诺。虽然,师言微矣,未及其秒也。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世人皆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形颠倒之术也。鬼臾区赞曰:何言之神乎!虽然,请示其原。岐伯曰: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注解】

帝:即轩辕黄帝,详见《史记五帝本纪》。广成子:黄帝时期传说中的仙人。

窈窈冥冥:形容至道的状态。

天:这里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事万物的主宰。

鬼臾区:黄帝之臣,占星之官。

岐伯:黄帝之臣,分管医药的官,称天师。

至道:最好的养生之道。至,即最。

昏昏默默:形容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的状态。

慎汝内,闭汝外:慎重地修养内心,使之安静下来,对外界影响身心健康的事物,要闭目塞听。

大明:明白、通晓“至道”的变化规律。

阴阳: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面为阳,背日面为阴。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两种对立和互为消长的物质存在形式。《道德经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变化看作宇宙间的根本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一:数字之始,又指同一、专一。这里指“道”,见《淮南子》:“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

乾坤:《周易》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阳性的势力称乾,乾之象为天;阴性的势力称坤,坤之象为地。引申为男女。日月等。

颠倒之术:指观察一切事物要从正反、顺逆两个方面着眼。

神:一般说的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的证实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在这里指“不神之神”,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道”——客观规律。

俞哉:然也,应诺之词。

无极之野:指的是可以化生一切的最高境界。《周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浅释】

   《外经》和《内经》一样,阴阳学说贯穿于全书。本篇主要是讲阴阳学说在养生中的运用。对当代的医学、养生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什么是养生的“至道”?

   “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至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这段话浓缩了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堪称中华古代养生文化的“活化石”。黄帝向广成子请教。什么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广成子回答说,“道”是看不见、摸不著的客观规律,所以说它是“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但是,必须把握住处于窈冥状态的这种客观规律,才能健康长寿。因为客观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无视无听”。无视无听,不是真的让你闭目、塞听,而是说不要妄视、妄听。对外界瞬息万变、五光十色、影响身心健康的事物,看就像没有看见,听就像没有听到,一切按“道”——即客观规律而行,才能“抱神以静”。精神能够静下来,“形将自正”,形体自然就会健康。这和《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一脉相通。一切顺其自然,没有私欲,没有妄念,内心达到“必清必静”的程度,既不要无谓地劳损你的形体,“无劳汝形”;也不要无端地扰乱你的精神,“无摇汝精”;更不要因患得患失而“思虑营营”。做到这些,自然就可以健康长寿。

   第二,什么是颠倒之术?

   岐伯说:“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为什么说阴阳之道是颠倒之术呢?岐伯的回答是:“乾坤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世人皆知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而衰矣!”

乾坤、男女“不外阴阳”,即同属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道,是讲顺逆、生死变化的。顺属阳,逆属阴;生属阳,死属阴。世人只知其一,顺生、逆死;不知其二,顺中有死,逆中有生。这叫不知“颠倒之术”。广成子讲给黄帝养生的“至道”,就是这种“颠倒之术”。

   在医学和养生中如何运用颠倒之术?人的身体有强壮的,有病弱的。强壮属阳,弱病属阴,一般来讲,强壮的处在“顺”境,生的概率就高;病弱的处在“逆”境,死的概率较大。但是,如果不懂得颠倒之术,只看到资金身强力壮,即“顺”的一面,心猿意马,妄听、妄视,身体就会逐步转化为弱、为病、为死,这就叫“顺之有死”。当身体病了弱了,出现了“逆”的一面时,不能只想到“逆”的后果,哀声叹气,悲观失望,那就真有可能出现“逆则死”的结局。相反,要多想有利条件,即“顺”的一面,积极治疗,注意营养,加强锻炼,慢慢增加顺德因素,这样就会逐步转逆为顺,转弱为强,这就叫“逆之有生”。老子讲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儒家讲的“久病成良医”,“破罐子熬过柏木梢(即坚固的柏木桶)”等等,都属于这种“颠倒之术”。

   第三,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

   岐伯有一段话:“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神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自觉地运用“颠倒之术”呢?关键要“探(明)阴阳之原”。什么是阴阳之“原”?即广成子在前面所讲的,处于窈冥、昏暗状态的 养生“至道”,亦即养生的自然规律。神,在这里指的是“不神之神”,也是指的“道”,亦即“阴阳之原”。即是说,“窈冥之中”、“昏暗之中”均有“道”——自然规律在。在“视听之中”,你看什么、不看什么,听什么、不听什么,也必须遵循“道”——自然规律办。只有“探其原而守其神”,即探明养生的自然规律并按照它去实践,才能做到“精不摇”和“神不驰”。养生能做到“精固神全”,形体还会生病吗?黄帝听了这段议论,便说好啊!要把它记载在《外经》上,让大家都听到这样的好理论,共同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

  “颠倒之术”说到底是哲学问题,“探阴阳之原”即探明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

  事无巨细,物无大小,都存在于阴阳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变化之中。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无所谓阴。可以说,没有阴阳、没有矛盾,便没有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同时存在着生死、顺逆、进退、升降、成败、祸福......这两种可能性,而不只是一种可能性。这种现象用“阴阳”的概念来表述,即一切事物都同时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不只是阴或阳一个方面。但是,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即“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来表述,即“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这里讲的没有具备“一定条件”,是转化(颠倒)不了的。具备了“一定条件”,即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颠倒之术”,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出现“转危为安”的局面。反之,成功也可以转化为失败,出现“功败垂成”的局面。古人说:“成败之机,间不容发”。所以医学、养生需要这种“颠倒之术”,是《外经》养生理论的深义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