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电影《阿凡达》看宽银幕电影的构图的特征以及差异性
摘要: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宽银幕电影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拜读前人研究成果时笔者发现,业界对宽银幕电影的构图还没有太多的阐述。本文结合电影《阿凡达》中对宽银幕电影的构图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它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加以讨论,以期对宽银幕电影的构图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宽银幕电影 构图 特征 差异性
Analysis of
movie
Abstract:
challenges,
screen film
Key words: HCCI; chemical kinetics;numerical
simulation;DME
EGR fuel additive
目 录
摘要……………………………………………………………………………………1
一、宽银幕电影简介…………………………………………………………………3
(一)概念及分类…………………………………………………………………3
1.简介…………………………………………………………………………3
2.分类…………………………………………………………………………3
(二)产生及发展…………………………………………………………………3
二、《阿凡达》电影制作的技术依托………………………………………………4
三、以《阿凡达》为例介绍宽银幕电影构图特点…………………………………5
(一)遵循电影构图的一般特征…………………………………………………6
1.强调构图的基本原则………………………………………………………6
2.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度……………………………………………………7
3.强调画面形式是运动的……………………………………………………8
4.强调声画关系的和谐度……………………………………………………8
(二)宽银幕构图的美学特征…………………………………………………9
1.动静结合两相宜……………………………………………………………9
2.画外空间带来的不平衡美…………………………………………………9
(三)宽银幕构图的声学特征…………………………………………………10
四、宽银幕电影构图与普通银幕电影构图的差异………………………………11
五、总结……………………………………………………………………………13
致 谢…………………………………………………………………………………14
参考文献……………………………………………………………………………15
一、 宽银幕电影简介
(一) 概念及分类
1. 简介
业界对于宽银幕电影的定义说法不一,笔者比较倾向于托尔托夫斯基在《宽银幕电影原理》中对宽银幕电影所做的定义:广义上是指使用的银幕比普通银幕宽的电影的统称;狭义的来说是指放映在银幕上画面宽高比例大于标准35毫米普通电影画面宽高比(1.375﹕1)的电影,它的画面宽高比一般在1.66﹕1到 3﹕1之间,银幕宽度在10~20米之间,银幕略作弧形,使观众扩大视野[1]。
2. 分类
目前电影界常见的宽银幕电影有很多种类,学者郑国恩在其著作《影视摄影构图学》中做了细分:宽胶片宽银幕电影,该系统是获得宽银幕立体声效果最理想的系统,但是所用的胶片是非标准的,底片为65mm,正片为70mm,摄、洗、印、放设备全需要特殊设计与重新制造;变形宽银幕电影,实际上不是一种电影系统,只是一种特效方法,因为到现在没有一部影片从头到尾使用这种方法,只是个别镜头,易造成特殊效果;假宽银幕电影,又叫遮幅法,这种方法所使用的摄像机和胶片都是35mm的,洗、印、放所用的设备是原有的,为了获得宽银幕效果,只对摄影机和放映机做些改动,将原来画幅比例16*22改为11*22,将原来的画幅上割去2.5mm,并且要放大一倍放映,于是降低影像清晰度,颗粒增大,损失色彩饱和度,减少银幕光通量[2] 。
(二) 产生及发展
在电影产生的伊始阶段,几乎所有的电影画面都是统一规格的,即宽高比例为1.33:1,这种被美国电影界以及学术界所认可的比例就被称为“学院标准”。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视业的诞生使电影业感到了自身发展的岌岌可危。好莱坞想尽了办法,将流失的观众重新拉回电影院,宽银幕电影就在这时应运而生。
宽银幕技术是法国物理学家享利雅克克雷蒂安早在1927年就发明成功的,1952年美国福克斯公司买下了该技术版权,并首次使用到电影制作过程中。在拍摄中,应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压缩到1.33:1的35mm胶片上,并拍摄好的影片放映时,同样加上一个变形镜头,对画面进行相反的变形,使画面还原,这就是宽银幕电影制作与放映的基本方法[3]。随着第一部宽银幕电影《The Robe》的问世,一时间好评如潮,宽银幕技术也备受各大影院的追捧。直至现今,宽银幕电影始终凭借着它带给观众的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中。本文结合电影《阿凡达》中对宽银幕电影的构图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它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加以讨论,以期对宽银幕电影的构图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阿凡达》电影制作的技术依托
《阿凡达》这部影片却运用各种高端先进的技术设备,为观众打造出一次不同于以往的极致观影体验。影片中只有40%左右的画面是由真人现场拍摄完成,其余的部分都是由电脑合成的。我们来细数一下参与这部电影特效制作的成员,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成员是:《指环王》导演彼特杰克逊旗下的WETA工作室,主要负责CGI方面的工作;卡梅隆的Raelity Camera System公司,主要负责3D效果的拍摄与制作;卢卡斯旗下的“工业光魔”以及电影《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旗下的Digital
Domain,主要负责细微粒子化特效制作,比如大气,尘埃以及海洋等[6]。
而电影中广为人知的“纳威人”的形象,则来源于面部捕捉头戴设备以及还原系统的应用。这些高端科技设备的应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全景还是局部特写,纳威人的面部表情完全是精准的,看起来是“没有加以制作的”。
虽然《阿凡达》并不是首部使用3D-IMAX的电影,但是这种超大的电影银幕,配合一系列电影技术的应用,使本影片的构图更显气势磅礴,恢宏盛大,也使得宽银幕电影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度。影片的一个明确的构图特征是通过前景放置无关道具来凸显3D的纵深感,尤其以内景戏为甚;“外景”则以大量漂浮物如树叶、圣树种子、发光生物等等来标识。当然特写镜头和长焦镜头会减少,这是因为这两种镜头中3D效果难于营造。同时带来的是运动镜头的变化,其间的综合运动镜头,也就是综合两种以上的运动镜头方式基本靠电脑合成来完成。
除了各种科技的辅助之外,在该影片构图的特点中,造型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优势之一。例如人物造型、光线造型以及色彩造型,无一不是成就该影片的功臣。相信所有观众对影片中的那棵生命之树都记忆犹新,那一条条飘逸灵动的树枝看上去是那么温暖神圣。当男主角濒临死亡,所有纳威人都聚集在一起为他祈祷,在画面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光点,集合而成的影像却感人至深,这就是光线运用的巧妙。还有炫酷的蓝色纳威人形象、五光十色的潘多拉星球以及颜色绚丽的飞禽走兽,这些颜色造型的设计着实精彩万分。这一切的一切都使《《阿凡达》》的构图造型如此与众不同,令人印象深刻。
三、以《阿凡达》为例介绍宽银幕电影构图特点
法国印象派大师马蒂斯曾说:“构图是以表现为目的的,因此,不同的绘画有不同的构图。当我是用的是一定尺寸的纸,我就只能画出与这张纸有必然联系的素描。例如,第一张纸是正方形的,那么在长方形的纸上就不能再画上同样的素描。”[4]这段话尤其适用于本文所探讨的宽银幕电影的构图。因此说,宽银幕电影的构图除了遵循一般电影的构图规律之外,还有其自身独有的一些特征。如何将宽银幕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避免它的劣势,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阿凡达》在调整观众的视觉疲劳,调动观众视觉灵活性,突出主要表现对象,创造变化的构图手法,营造流畅的视觉愉悦感上堪称典范。
(一)
遵循电影构图的一般特征
1. 强调构图的基本原则
①美学原则: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在构图时首先要符合人类的基本审美,要带有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仅包含着画面中的内容,比如人物、风景、环境等等,还包括构图时的形式。例如拍摄主题不要太过于居中或孤单,陪体不要喧宾夺主,拍摄时要讲求角度不能显得生硬死板,当然更重要的是避免雷同,杜绝抄袭。在《阿凡达》中巧妙地运用了简单的分割线。使用线条打破画面,使之分割,对许多被摄物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和使用的构图手段。使用分割线的一个作用是,通过它打破线条,可以吸引人们对主体的注意。第二个作用是可以剪裁被摄物。而如果当画面上有一条分割线把画面分成了明暗两部分,于是便近似营造出了变幻着的画框形状的假象。同样可以突出主体,缓解视觉疲劳,使画面变得灵活巧妙、有美感、有韵律感,同时也弥补了前面所说的宽银幕的诸多不足。
②主题服务原则:每一部影片都有其特定的主题,而拍摄出来的任何一个画面都要以这个主题为中心。也就是说,不能单单考虑这个画面的构图够不够美,在美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能够契合主题。甚至有些情况就算画面构图再怎么优美,若是它不符合电影主题甚至背道而驰,那我们必须“快刀斩乱麻”。
③变化原则:这里所说的变化,是针对一部影片的所有画面而言的。一部好的电影不仅情节内容是跌宕起伏的,而且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构图形式也不可以是单一的。这就要求导演对电影的整体把握程度,使构图内容和形式尽量丰富多变。
2. 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度
一部普通的电影通常需要300到700个画面共同组合而成,其中的每一个画面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个电影作品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因此在进行构图时,必须把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考虑进去。这种构图的完整性,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影片的整体情绪。
3. 强调画面形式是运动的
苏联著名摄影师戈罗夫尼亚说:“能够在胶片和荧幕上表现运动中的各种物体和发展中的各种现象,这就是电影绘图艺术的特点的实质。”这种运动直接来源于摄像机的拍摄情况,比如拍摄对象对着摄像机越走越近,那么他的形象就越来越扩大化,在画面中就愈加处于中心位置,反之则相反。或者由于摄像的推拉摇移等动作,使得画面中的影响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导演对于所需要的构图效果有很好的把握。
4. 强调声画关系的和谐度
电影画面除了讲求视觉效果之外,还应强调听觉效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声音。每一次构图设计都要考虑后期声音的运用,甚至声音本身也需要构图。声画同步时,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而声画分离的恰当运用,能够深化电影主题,突出人物情绪。
(二) 宽银幕构图的美学特征
1. 动静结合两相宜
除了以不断运动的方式表达画面之外,静态画面的运用是宽银幕电影的一大特点。同样,这种静止主要来源于摄影机本身的静止,或是被拍摄主体的静止。特写,是电影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表达手法,可以使观众更深切的体会到角色的内心情感,比如哭泣,嘴角的一丝抽搐等等。宽银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在特写的基础上达到双特写的效果,从而在突出角色情感的同时,赋予人物等量的视觉感受。
静态构图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把运动中的画面做静态刻画。在《阿凡达》中,经常将打斗中的两人做静止处理,而且镜头360度旋转,让观众对打斗场面有一个完整的把握,从而开创了动作电影视觉表达的美学新风格。
2. 画外空间带来的不平衡美
宽银幕是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结果,它给电影艺术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宽银幕的拥护者总是认为较宽的屏幕格式更接近人类自然的认知体验,虽然视线只集中于视野中很小的一片区域,但是外围视野在帮助确定位置时也是很重要的。宽银幕的优点是宽,但不可全用其宽。因为宽银幕的形象,几乎占据了人们的全部视野。如果从头到尾全用其宽,观众很快就会感到疲乏。图框中的框架也是《阿凡达》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构图手法。使用画面中的内部框架进行分割,可以使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甚至可以暗示发生在照片以外的事物。
而且,能够在画框的其他部分增加环境细节。分割画面的主要手法,就是利用自然的物体。如树、山或其他前景物体,将画面垂直(或水平)地一分为二。这种画面分割乍看上去会破坏构图——但是当我们将它与更常见的构图方法比较时,会觉得还是后者有助于使画面产生和谐感和完整感。
注意力一旦松懈,就会忽略主要表现的对象。人们生活当中观察事物,也并非用尽全部视野,他将按照自己的兴趣不断转换和改变自己的注意重点。宽银幕构图处理应按人们生理、心理特点。当内容需要表现规模时,就用宽银幕的整个幅面,当动作不需要整幅表现时,就该将注意力吸引至局部重点表现的对象上。
正是由于宽银幕的这种特点,人们逐渐淡化了银幕的画框作用,构图时也不再局限于一种封闭式的思考模式,而是将银幕看作是一种开放式的,无边框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外空间”,即开放性构图。在这种构图方式中,也许体现在银幕上的画面构图看起来并不那么完整,然而来自画外空间的一些声音、光线等等的暗示,却能够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三) 宽银幕构图的声学特征
上文我们提到过,对于一部成功的电影来说,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同样重要。声音,是使宽银幕电影大获成功的秘密武器。作为画面构图的一部分,我们不得不对声音单做出一番研究。在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年代,电影院播放的电影声音,是从银幕后面的一个固定的扬声器中传播出来的。所以观看电影时总会觉得声音与画面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宽银幕电影却打破了声音的这种限制。
较之普通电影的一条声带,在《阿凡达》宽银幕电影播放中,采用四条声带使声音的立体环绕效果成为可能。其中三条略微粗一些的声带用来播放主要声音,比如演员的台词等等,并且它们分布在左中右三个位置。另外一条稍细的声带,则是用来播放其他的声音,比如周围的天气,风声雨声,以及火车的声等等。而电影院四周满布的扬声器,也为影片声音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立体音环绕音,是宽银幕电影最好的助手,尤其体现在对画外空间的辅助上,这是因为声音是持续不断的,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是对画外空间最好的暗示辅助手段。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宽银幕的声学特征就更加凸显,这使得原本电影的声画关系变得耳目一新,同时也给声画之间的处理增加了难度。比如遇到声音需要占主体的画面时,银幕中所体现的画面应该单纯简洁,不能太过丰满突出而湮没了声音的效果。在二者关系的处理上要掌握好分寸和比例,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失掉追求的效果。
四. 宽银幕电影构图与普通银幕电影构图的差异
上文谈论宽银幕电影构图的特点时,我们主要从画面的动静结合以及画外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的切入。在探讨宽银幕与普通银幕电影构图差异时,我们主要针对画外空间这一脉络进行梳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普通银幕电影也有自己的画外空间,但是它对于画外空间的表现手法是与宽银幕电影完全不同的。这是由于银幕尺寸的限制,导致普通银幕电影通常会采取封闭式构图的方式,这点也正好与宽银幕电影背道而驰。封闭式构图的取景原则,是以画框为依据,把创作者在这个镜头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全部组织在画框之中[7]。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使画面保持均衡性、稳定性和平衡性。这种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方式固有它的优点,但同时它所传递的信息量相对就比较单一。素有银幕哲学家之称的电影大师伯格曼的
电影画面的构图就是这样的特点[8]。
因此,普通银幕电影的画外空间大多是蒙太奇风格的。采取分解式的方法对空间进行处理。经常是将一场戏的空间分解成若干个小空间,再经过后期的剪辑加工使这些小空间互相衔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也就是说,上一个画面的画外空间,其实就是下一个画面内的空间。由此可见,这种蒙太奇式的画外空间构图法,目的通常是不让观众感受到有画外空间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维持了画面构图的稳定性。例如画面是想体现一个人的半身景,那么它就是单纯的表现半个身子,而不会暗示观众处在画外空间的下半身的存在。
另外,由于宽银幕本身的特点导致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不得不使用纵深空间和长镜头来表达出多涵义。这与普通银幕电影中蒙太奇手法所追求的单涵义也是十分不同的。正如爱因汉姆所指出的:“银幕面积的扩大将削弱一切平面构图的动人程度;如果现实的幻觉大大加强到如此地步,象蒙太奇和变换拍摄角度之类的造型手法就将失去效用。事情很明显,如果现实的幻觉非常强烈,蒙太奇将给人以硬把不同的背景迭置在一起的感觉。”[9]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蒙太奇手法在宽银幕电影中并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用宽银幕的开放式构图,例如涉及到悬疑片或恐怖片的拍摄时,封闭式构图就被运用的淋漓尽致。因为排除了画外空间,就更容易创造出一个完全封闭的,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