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iddle/0049w5Mbzy79oQ75Kofdf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
据文献记载豇豆红釉,是在康熙晚期江西巡抚郎廷极奉诏担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时,在仿烧明代永乐、宣德的红釉瓷器时,无意中烧制衍生出来的一种名贵的高温铜红釉新品种。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
豇豆红釉,顾名思义,釉色取豇豆红色。
查一下百科豇豆属,全世界约150种,中国有十几种,多为绿色,与绿色不同色的有三种,一种黑种豇豆,种子黑色、一种赤豆,《本草纲目》称红豆,也称红小豆,种子色紫、一种红豇豆:荚紫红色。
最为常见者,为红小豆,但虽为豇豆属,但老百姓不称为豇豆,然后最为常见者是红豇豆,尤其是红豇豆那紫红色的长荚,令食者过目不忘。
康熙豇豆红釉,当是瓷器烧成后釉色似熟悉的红豇豆色。于是冠以豇豆红釉。
真正的豇豆红色釉,当为红豇豆色。
中国历朝历代追求的是大红色釉、正红釉色、祭红色、霁红色。
瓷器通体高温铜红釉瓷器的制作始于元代景德镇窑。到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才真正掌握了鲜红釉的烧制技术,一批釉色纯正鲜艳的红釉器相继问世。这一时期所烧的铜红釉釉色之美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深受世人的喜爱,被冠以鲜红、宝石红、霁红、祭红等雅称。尤其永乐的红釉器,在《景德镇陶录》上有“永器鲜红最贵”记载。
然过宣德以后,鲜红釉器制作日渐式微。弘治、正德年间,除偶有几件釉水与色泽稍好,大多是些不成功的制品。嘉靖晚期,祭红贡品已长期陷于“釉欠润、色灰暗”的境地,明初显赫一时的铜红釉烧制技术至此已基本失传。万历时,尽管朝廷多次催索鲜红器,可鲜红釉仍无崛起之望,万般无奈之下,署理景德镇窑事的江西巡抚陈有年不得不于万历十四年八月,以“鲜红等项瓷皿从来烧无一成”为由,奏请朝廷准予以矾红代替。外观虽然没有高温铜红釉纯正鲜艳,却比铜红釉呈色稳定、易于掌握,且色泽远不及红釉光亮华贵。
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事时所烧效仿明代宣德祭红、宝石釉时烧出郎窑红,霁红、并成功烧制了以紫红色为主基调的豇豆红釉,才结束了明中期以后铜红釉的衰退局面。
顾名思义,豇豆红色釉,取红豇豆之紫红颜色。
为什么不称紫红色釉,遍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词语里没有紫红一色,因此,紫红色加入汉语系列当是清代以后。
因为古汉语词组没有紫红色,烧成的瓷器釉色歪打正着恰似南方常见的红豇豆,因此取豇豆红色釉。
豇豆红色,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紫红色,是一种紫蕴红红蕴紫。
康熙不多的豇豆红釉浓艳泛紫瓷器器皿的流传也证实了这一点。
http://s11/mw690/0049w5Mbzy79pEevhTc4a&690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TITLE="《国瓷鉴赏》之十八 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
"《南窑笔记》说:“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其吹红即指豇豆红,因此人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把洒蓝和豇豆红看成是清代康熙朝所创制的。事实上,这两个品种,都是仿宣之作"。
"宣德红釉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
"由于宣德豇豆红釉至今未发现有传世器,因此过去总把豇豆红这个淡红釉品种看成清代康熙朝的创制。由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了宣德时的标本,看来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旧说豇豆红是清康熙朝新创的品种之一,近年景德镇明御窑厂旧址发现了宣德红釉器,看来康熙豇豆红,也是仿宣德的品种"。
"(清康熙朝)豇豆红烧成难度极大,很少大件器"。
"(清康熙朝)豇豆红物罕价昂"。(以上摘自《中国陶瓷》一书,冯先铭著)。
冯先生的文字,有一点值得商榷,既
"其吹红即指豇豆红,因此人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把洒蓝和豇豆红看成是清代康熙朝所创制的。事实上,这两个品种,都是仿宣之作"。
从康熙朝传世单色釉瓷器看,其实,豇豆红釉只可以说是"吹红"的一种(见本人拙文康熙"吹红釉"的正本清源),宣德有洒蓝传世,也见有豇豆红传世,但严格意义上的"吹红",既吹红釉,康熙朝以前没见过传世及出土,也没有记载。所以说,洒蓝是仿宣之作,可以成立,但严格意义上的"吹红",既吹红釉,的确是康熙朝首创。
豇豆红的烧制效果是由于施釉工艺、烧造环境等等不同而出现的一种特殊釉色,是色釉中最难烧成的品种。康熙豇豆红的釉面幽深清亮,深浅不同,红中有紫,紫中有粉,粉中含绿,绿亦蕴红,匀净细腻,釉面上又晕散流淌着天然星星及絮状般绿色苔点,或大或小,变幻出一种天然的情趣。它的呈色千变万化,朦朦的粉红色当中有红豇豆般的紫红色的斑点密集流淌;艳丽的红豇豆般的紫红色周围又逐渐晕散为浅红色调;浅红色调之外的较浅部分又微泛黄泛绿或泛灰;深浅绿色当中又泛现又着不同的红晕,出现:“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奇趣,变化多端,微妙无穷。因此,而有众多称谓,如“美人醉”、“桃花片”、“大红袍”、“正红”、“娃娃脸”等。
豇豆红器的上釉方法也是特殊的,不是浸釉、浇釉,而是“吹釉”。因此,豇豆红釉又称“吹红”釉。乃是以细竹管蒙细纱布蘸釉汁吹上器物坯体,须吹数十层,而每层极薄,工艺极其细致精巧;高温铜红釉是化学性质最活泼敏感的,它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呈红色,故掌握窑温与气氛也特别复杂困难,致使这种釉色能在红绿之间形成微妙的变化,令文人雅士和收藏家们赏玩时产生无限的浪漫遐想。《南窑笔记》记载:“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这种“吹红”亦指豇豆红。
http://s11/mw690/0049w5Mbzy79pEgNhXkda&690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TITLE="《国瓷鉴赏》之十八 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
赵汝珍《古玩指南》写
”豇豆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
民国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亦将其“可贵”之处定义为:“莹润无比,居若鲜若暗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
清代诗人洪亮吉更用诗句:“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形容豇豆红釉色那宛若春风拂面、挑花盛开般的意境。
豇豆红釉所具有的热烈或柔和色调,与其它霁红作品一样也是以含铜釉料作呈色剂,是由于釉中的铜胶体错综复杂的分布而形成的,其烧成技术很难掌握。由于其烧成困难,从创烧到停烧时间短,且又是康熙宫廷御用品,所以流传下来的稀少而珍贵,成为高温铜红釉瓷器中最为名贵的一种。
http://s13/mw690/0049w5Mbzy79pElTOkk0c&690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TITLE="《国瓷鉴赏》之十八 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
极品的豇豆红是康熙‘本朝’的作品。
豇豆红釉的烧成难度比郎窑红大,烧制难度导致了豇豆红相对稀少的存世量。这也造成了豇豆红釉因此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二十几厘米,最小笔架仅八厘米长。而且器形也不丰富,所见约十多种,大多是文房用具,如笔架,印盒、水盂、笔洗等,其它还有少量的柳叶瓶、菊瓣瓶、蒜头瓶、胆瓶、茶碗、小杯、莱菔尊(萝卜尊)、太白尊、苹果尊、兽耳尊、花觚等。器物一般为圈足,足脊较康熙朝其它器物窄,底足多呈浑圆状,似泥鳅背,少见平足底。细观多有旋削纹,细粘沙。
所有康熙豇豆红瓷器,釉面通透幽深,眼观泛一种油光,抚之手感皆光滑油润,似有一层油脂涂抹其上,釉水呈波浪状,略显凸凹不平,此系吹釉工艺之独特效果。已故文物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陶瓷》上谈及"吹青",在这里可以借鉴:"从工艺上说,洒蓝并不是钴蓝釉,而是一种吹青料的品种。其制作过程是在胎体上以青料(钴料)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再高温烧成。由于吹青的效果不可能和浸釉或刷釉那样均匀,而必然有厚薄、深浅不同,呈如雪花的斑片,因此又有“雪花蓝”之称"。" 因此,"吹红"与"吹青"当为同一理,从所见康熙豇豆红传世器皿亦可证实此理。所以,釉面平滑者,绝非吹釉工艺所烧造,也绝非"吹红"。
康熙豇豆红器皿,放大镜下,釉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呈不规则分布,类似星空,恰似银汉,气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有的釉面没有气泡。施釉因采用吹喷法,故有雪花状效果,这种雪花状宛如美人的红晕,故被形象地称之为“美人醉”。所有器皿瓶口和瓶底为白色束口,釉色艳美,玉质感强,放大镜下晶莹剔透可见糯米状。底部胎釉与里釉明显不同,底部胎釉鲜亮,略微泛青,用放大镜观之,釉泡通透幽深,呈云雾状,有些许釉泡如珠。里釉不通透,白不泛青,放大镜观之,多见细密大小之黄色死亡釉泡。只有康熙朝以前所见官窑瓷器底釉与面釉明显不同,这一点又为仿造者所难以企及。
康熙朝瓷器洋洋大观中,唯独柳叶瓶同时烧制底座,也唯独康熙朝各色柳叶瓶同时烧制底座,因为同时烧制底座,加大难度,后世也难见仿品。康熙以后历朝不见有柳叶瓶同时烧制底座者。康熙柳叶瓶烧制底座,可以称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http://s6/mw690/0049w5Mbzy79pEkgmHP75&690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TITLE="《国瓷鉴赏》之十八 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
康熙豇豆红柳叶瓶底部12-15毫米处无釉露胎,用于与底座契合。柳叶瓶底部露胎处见细旋纹,见胎若白釉,缩釉与胎体结合处,见一圈淡淡火石红。底足外侧,见一圈宽窄不同深浅不同之铜红,为后仿者难以企及。底座为上窄下宽,座底无釉,胎若糯米,多见细沙,有铜红,见旋削纹。底足露胎洁净细腻,足内施白釉清亮,底釉白中泛青。胎釉结合处多见火石红,宽窄不匀。
在器物外底白釉下以青花料楷书横写或竖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无边栏。楷书款中锋运笔,笔痕清晰,虽书写多稍欠工整,但显示了康熙款式的一种特点。细观款识,一种笔意娴熟,运笔错落有致,笔锋有力,见楷书功力者,此不多见。一种为运笔见模仿痕迹,欠娴熟,少见笔锋,少见楷书功力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