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斗彩葵花纹小杯
朱奎
【名称】:斗彩葵花纹小杯
【类别】:瓷器,斗彩。
【年代】:明代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
【文物原属】:宫廷
【文物现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私人。
http://s12/mw690/0049w5Mbgy6SZgVlDLB4b&690明代成化斗彩葵花纹小杯" TITLE="《成化彩鉴赏》之二十四 明代成化斗彩葵花纹小杯" />
http://s8/mw690/0049w5Mbgy6SZgczLq7f7&690明代成化斗彩葵花纹小杯" TITLE="《成化彩鉴赏》之二十四 明代成化斗彩葵花纹小杯" />
介绍:
口径:5,5厘米 。高:5,0 厘米。底径:2,7 厘米 。
杯深式,直口微敞,深腹,腹部呈弧线斜收,窄圈足。
内里素纹,外口沿釉下青花勾勒非常弦纹两道。
圈足外壁釉下青花弦纹两道。两组弦纹皆是第一道弦纹略微深重。
成化斗彩,所见器皿,多是口沿釉下青花弦纹两道,做为呼应,杯底多弦纹一道;或如斗彩婴戏图杯,口沿一道弦纹,底部两道弦纹;或口沿底足各一道弦纹;斗彩如此杯者,口沿底部各两道弦纹,为仅见品。
外壁居中釉下青花勾勒葵花四朵,各绘葵叶一周环绕。线条纤细,笔意娴熟。
葵花填彩,分两组对称,一组釉下青花为花瓣,凝腻红彩为花蕊。一组凝腻红彩为花瓣,浅黄之彩为花心。
绿叶填水之绿彩。
所绘葵花,取葵花向阳之意。
过去关于瓷器纹饰记载,只记有葵树葵叶纹,未见葵花纹。此为谬亦。
葵花过去古人曾称谓丈菊、本番菊、西番葵、太阳花、朝阳花、转日莲,迎阳花。
葵花什么时候引进中国,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
如今所知最早记载向日葵的文献为明朝人王象晋所著《群芳谱》(1621),该书中尚无“向日葵”一名,只在“花谱三菊”中附“丈菊”,原文如下:“丈菊-名本番菊-名迎阳花,茎长丈余,秆坚粗如竹,叶类麻,多直生,虽有分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盂,单瓣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渐紫黑而坚,取其子中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
从以上文字看,葵花在明代是当作观赏花卉。
唐代我们有铜镜葵花镜传世,从宋代开始,直到民国,历朝历代瓷器窑口所出葵花口盘传世者很多。元代龙泉窑见葵花贴塑小盘,盘芯为葵花贴塑。明代亦见葵花纹大盘,碗等。而小杯所绘图案,与葵花口盘和龙泉窑贴塑,明代葵花纹大盘和碗如出一辙,且中间为网格状,不是花蕊,而在绘画史上,只有把葵花芯画成网格状,与菊花丝毫不搭界,形不似神不似,所以,只有一个解释,小杯所绘为葵花,而不是菊花。
景德镇珠山御窑出土了一件这样的小杯,景德镇古代陶瓷研究所也称此小杯为菊纹杯,《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两书都没有菊纹的称谓,不知这种称谓源于何处,对于这种指鹿为马的错误,请与纠正。
另外,所有关于瓷器纹饰的记载和工具书,忽略了葵花纹这一事实存在。
此杯釉色滋润,肥厚泛青,胎体细润晶莹,如脂似玉。
胎体在光线透视下,呈肉红色。
圈足内青花双栏内书成化御窑特有巧拙之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青花双方框,呈云朦状。
底圈足细窄无釉处,为成化彩特有之"糊米底",见釉泡如珠。
http://s10/mw690/0049w5Mbgy6SZfQ3f1709&690明代成化斗彩葵花纹小杯" TITLE="《成化彩鉴赏》之二十四 明代成化斗彩葵花纹小杯" />
成化斗彩葵花纹小杯(出土修复件)
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