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奎先生收藏二三事

(2013-09-30 08:08:28)
标签:

收蓄聚藏国之宝

官窑瓷器鉴赏

收藏

文化

瓷器鉴赏

分类: 关于我
华商大视角德国华人查看内容

朱奎先生收藏二三事

2013-1-2 19:25| 发布者: huashangbao| 查看: 499| 评论: 0

摘要: 本报记者 晋砚收藏热,在中国已经蔚然成风。在德国,多年来也有不少华人热衷收藏,拥有很多价值连城的藏品。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朱奎先生。本报主编和记者多次拜会过朱奎先生,了解他收藏的心得和经过。小时候朱先生 ...

                                                                  本报记者  晋砚
 
      收藏热,在中国已经蔚然成风。在德国,多年来也有不少华人热衷收藏,拥有很多价值连城的藏品。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朱奎先生。本报主编和记者多次拜会过朱奎先生,了解他收藏的心得和经过。
      小时候朱先生两件事印象最深刻,一个是坐在四合院门口的门礅上,等父亲下班,有时候,会在门礅睡着了。一个是总浮现在脑子里的二爷手里提啦着一个刚从北屋铺底下拿出来的老瓷瓶,去收购瓷器古玩的店里售卖。后来朱先生从父亲口里得知,爷爷是开当铺的,去世以后,买卖连同大院就都归了二爷。从朱先生记事起,二爷就没有工作过,全靠变卖这些瓷器,杂项等等补贴家用。
      长大以后,知道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多来源于建国以后政府对民间藏品的征集和捐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肯定有来源于二爷的售卖。于是从工作起,就喜欢这些东西,不管去哪里开笔会,当地的博物馆是一定要去的,特殊安排,整个博物馆就接待朱先生一个人。有的地方还没有博物馆,或正在筹建,也为朱先生一人大开方便之门。以后,有了稿费收入就全都用来收藏。
       在朱先生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著名评剧艺术家马泰,中国文联副主席孟伟哉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鲍昌。或直接或间接,他们都有从朱先生手里兑来的瓷器或者其它。10多年前,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高洪波请朱先生鉴赏他的收藏时特意说了一句,你看看马未都现在,你搞收藏的时候,马未都还在爬格子。虽是玩笑,但确是实话,以说明朱先生收藏之早。
 

http://www.huashangbao.com/data/attachment/portal/201301/02/192451b9sua1je28u62e1b.jpg

朱先生的收藏品元青花瓷瓶
 
 
       88年初,朱先生来到了德国。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朱先生碰到一位台北曾在德国待过的同道,说起当年德国古董店的中国瓷器,老弟非常遗憾地说,可惜那时不懂瓷器。但对朱先生来说,真是大开了眼界,法兰克福起码有几十家古董店,家家大部分都有漂亮的中国老瓷器。邮票店里中国的邮票也很便宜,而且,只卖不收。于是,朱先生每月打工的收入就都变成了瓷器,邮票。1989年,旅法画家沈伟宁从法国打来电话,朱先生赶到巴黎。这次见面的契机,使朱先生泛泛的收藏进入了另一个领域。法国国家图书馆请谢稚柳的关门弟子沈伟宁鉴定被参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法军杜班上校劫掠到法国的圆明园40景图,为查明出处,他接触了大量有关英法联军捎带八国联军当时劫掠的档案资料。欧洲人非常注重家族的传承。尽管实施的难度极大,但确提醒了朱先生对这些劫掠者后裔的关注。德国成立有各种收藏协会,你收藏什么,找什么人,他们都会热心提供相应的帮助。加之当时德国但凡周末,遍布全德国的古董跳市,时不时会让你大为激动。
       1989年春在吉森市大厅的古董市场,应当说是朱先生在德国淘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一个德国人玻璃柜子里的鼻烟壶和其它中国小件瓷器吸引了朱先生,朱先生要求拿出来看一看。都是清三代精美的铜胎和瓷胎珐琅器,仅售伍拾到一百马克一个。德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朱先生准备全部买下,他又递给朱先生一个小杯子,这是朱先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中国瓷器,东西虽小,瓷质透脱,如脂似玉。釉下青花呈色淡雅,朦朦胧胧,画风潇洒,笔意娴熟,如水墨丹青之小写意。釉上所填红彩厚腻油红,黄绿彩含金,透明呈鱼子纹状。拿在手上,真如拿了一个小玉杯。太漂亮了,感觉告诉朱先生,他碰到了真正的好东西。这个他卖200马克一个,并告诉朱先生他还有,没有带过来。朱先生带的钱不够,只买了他一个小杯子,几个瓷胎鼻烟壶。加上德语不好,留下了他的电话。回去后朱先生查阅了所有可查的资料,实际上,最能说服朱先生的就是民国版赵汝珍的古玩指南,朱先生认定,这就是太难以寻觅得到的成化斗彩。他马上请德语系毕业在德国深造的太太给那位德国人打去了电话。太太从来称朱先生为仓库,反对朱先生的收藏,可见到这么漂亮的小东西,加之朱先生的死缠烂打,只好打去电话。周日,那位叫托马斯曼的德国人受邀来到朱先生在吉森的饭店,朱太太做翻译。下周六,他们趋车到了托马斯曼的住处,他拿出一张十几个德国兵的老照片,背景是北京的老城墙。指着其中一个告诉朱太太,这就是他的祖父。同时,他也告诉了朱先生他的东西的来源。他是朱先生在国外接触到的第一个侵华德军老兵的后裔。最后,几十件瓷器,多为小件,也许是便于远道携带的关系。后来才知道,这些小件,多为世界顶级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成化斗彩和成化五彩,十几个小件尽为孤品,两岸故宫所没有。朱先生晕了,头一次见到这么多小而精美的瓷器。一万多马克,成了朱先生在德国淘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朱先生感谢托马斯曼,是他的传承使朱先生的收藏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收藏,此后收藏成了朱先生除了经营饭店之外的第一大爱好。当时德国所有拍卖行的目录都是免费赠送,收费才是近些年的事情。光是这些年各拍卖行寄给朱先生的各种拍卖目录,就占去朱先生资料房里整整一面墙。朱先生不用趋车到处跑,能够靠目鉴鉴定下来的东西,就电话里叫价。当时很多好的瓷器往往只有朱先生这一个中国人出价。以后,又陆续从德国驻大清邮政官的后裔及德国八国联军后裔,跳骚市场,古董店买了很多充实朱先生自己的收藏,也从中体会及真正领略了中国老祖宗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朱太太为朱先生对收藏的痴迷和他吵架,他们的共同收入也分成各拿各的。因为,她怀疑不如此她会存不下一分钱。朱先生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有一个德国人称为小中国城和小博物馆的中国饭店,有正宗中式牌楼,九龙壁,墙上的玻璃架里放有朱先生收藏的各代中国瓷器。时间长了,客人熟了,很多德国人知道老板喜欢中国瓷器,有很多人来吃饭的同时,携带瓷器请朱先生来鉴定,当然,好的瓷器朱先生自然不会放过。加之,法兰克福汇报等德国很多报纸都撰文介绍过朱先生的童话创作,顺便介绍了朱先生喜爱中国瓷器的收藏。朱先生真的感谢德国媒体对他的宣传。某种意义上,成就及强化了朱先生的收藏。
        2004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撰文介绍朱先生在德国的创业,其中有一句是这么写的 “朱先生还是位收藏爱好者,他收藏的中国钱币、中国瓷器,很多弥足珍贵。他认为,中国的东西应该带回中国”在2010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朱先生所做题为“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收藏”的论文发言里有这么一段结束语,姑且也放在这里做为此文的结束语吧,“我旅居德国20多年,收藏瓷器确是从国内开始。在德国,买的第一件中国瓷器是宋加彩,荷兰,法国,英国,德国,波兰,土耳其,伊朗,这些国家的博物馆,古董店,以及欧洲大量的私人收藏与传承,真正让我了解了我们老祖宗的伟大,领略了我们中华民族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了按图索骥收藏。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古董店的老板,以及当年驻华外交,海关及侵华老兵的后裔,痛恨他们祖上的劫掠行为,却也感谢他们的传承。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的传承,才有了我的今天的收藏展示和让国人及很多博物馆足以羡慕的收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