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
呈贡区实验学校
李扬
在非语文学科中,语言性与人文性之间的运动是正常的“移动”,而在语文学科中,语言性与人文性之间的运动是“摆动”。可以说,“语文性”这只钟摆如果只作一般性的“移动”,由语言移动到人文,那么“语文性”就彻底失去了,语文课或语文活动就会异化为其他课或其他学科的活动了。“语文性”的生命就在于“摆动”——摆动于语言性与人文性之间。(《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边界的,问题是,这个边界到底在哪里?要回答这一问题并非易事。但是,若不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无法断定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狭化”了,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泛化”了;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的”,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非语文的”;进而言之,也就无法判定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效的、高效的,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无效的、低效的。
什么是“综合”?什么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所谓综合,就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综合是与分析相对的,也是与分析相依存的,没有分析就谈不上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对事物或现象的要素及相互联系的了解和理解。
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上,其误区主要表现为:其一,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我们常常把兴趣点放在那些花里胡哨、热热闹闹的形式上,而对于哪些活动在哪些方面建构了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在哪些方面养育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却很少深入追究和认真测评。其二,将过程、方法与学习结果、效果隔离。有些论者和实践者为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抬到比学习结果、学习效果更高的地位,凌驾于学习结果和学习效果之上,将学习过程与方法从学习结果和学习效果中剥离出来。实际上,学习过程、方法与学习结果、效果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任何一方失去对方都将失去意义。由于我们只看重所谓的过程和方法而忽视或轻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自然会导致过程的散漫化,方法以求新求异为时髦时尚。那些无问题的探究、假问题的研究、虚假的合作、虚张声势的讨论交流、现代教学手段的越位和喧宾夺主……举凡种种,都是唯重过程和方法所产生的病灶。在许多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不见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培养,大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者总要在活动中“外加一勺”,似乎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甚至应该脱离语文学习的过程而独自存在。
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应是语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其他能力对于语文能力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语文能力本体,它们或为辅助,或为基础,或为前提,或为伙伴,或为派生。我们所关注的“语文性”,说到底就是对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有直接影响力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能够直接地生成语文基本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但是,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对人的其他素质、整体素质都有相应的要求,因而,形成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也就不可能是单线直进的,不能只管“葫芦大与小”,不管“藤叶死与活”,常常需要多方面能力的协调与协作,甚至需要前提性的、奠基性的工程,特别是听说读写整体能力的发展,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更是需要多门学科、多项活动、多种资源的参与和配合。可否让多门学科、多项活动、多种资源参与并配合,应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而取舍,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而取舍,根据综合的功效优劣而取舍?
应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边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随机变化的,不可拘于一格,同时也因其浸润化了而变得模糊不清。我们试图给语文综合性学习明确一个边界,实质上是寻找一个出发点、落脚点、归宿点的问题,也是在寻求一个合适的视角、视野、视点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