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叙事角度解读小说
——听黄爱老师教《祝福》有感
师大实验中学
张揽月
2014年3月19日黄爱老师在教《祝福》时从叙事角度解读文本。此节课,黄爱老师让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从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柳妈三个人物的不同口吻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同时,通过点评,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说话的口吻进行了很好的分析。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学生能从不同侧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更好理解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冷漠。
黄爱老师的此节课,让听课的老师有所感悟,小说教学可以站在不同的叙事角度剖析课文。平时,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抓住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分析。这是从写作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从教学内容出发来决定教学方法,一般来说也没有多大问题。
以《祝福》的教学为例,比较常见的方法有这么几种:其一,从小说的题目切入。这篇小说的题目,既是线索,又是背景,可以用来揭示主题,分析背景,理清行文线索,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可以此为主线展开各种问题讨论。其二,从人物描写切入。肖像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祝福》中,鲁迅先生采用“画眼睛”的手法对祥林嫂作了三次肖像描写,并贯穿人物命运,所以,许多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进而探究她人生悲剧的深刻原因。其三,以“祥林嫂的一生没有春天”为切入点。有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发现,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总是跟春天有关,于是,把这作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继而探究祥林嫂的命运以及造成她命运悲剧的深刻原因,从而把握小说的主旨,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以上三种常见的教学切入法,其优点显而易见,即能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主线,提纲挈领,目标集中,重点突出。在分析小说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时显得思路清晰,能较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显得大气,在教学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时,也不失为长文短教的一种策略。
但这样教学的结果仅让学生关注了文本的局部审美而缺少整体观照的力度,最终导致学生的鉴赏与品评能力停滞不前。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必要的小说学知识,或者说缺少全面、高效的鉴赏技能,不能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作品中去。而教学知识技能的落后使我们的教学局面始终没能打开,正如孙绍振教授说的: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观念”(知识)“至少落后二十到五十年”,此语令人深省。
我们老师要了解小说学的基本特点: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其本质主要是讲故事。如果仅仅按照三要素去教小说,故事容易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而“叙事角度”这一简单而又并不深奥的概念则可以让我们的教学走出一片新的天地。用叙事角度教小说:一是更方便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展开故事,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二是摆脱小说教学重人文感悟而缺少工具支持的局面,给小说阅读鉴赏提供视角转换的视野。
所谓"叙事角度",是作家安排组织故事内容的角度,也就是一个“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作家根据他所选择的叙事视点将事件、人物及相关的一切告诉我们。不同的叙事视点,也必然会影响到所叙内容的“质量”。小说的叙事视点的确定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故事叙述的方便,更重要的,它还体现着小说家希望读者看到什么。
鲁迅的《祝福》记叙的角度是“我”。透过“我”的视线,我们看到了一个颇令人同情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她没有自我,被自己的婆家欺负,被镇上的人鄙视,四处孤立无援。她原指望从“我”这个读书人处求得一点指点,可也是失望而归。
这个讲述故事的视角使我们不仅认识了祥林嫂,也认识了“我”。“我”对于祥林嫂是同情的,可“我”又仅仅止于同情,未能给她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我”对自己不断地反省,正是在这反省中,祥林嫂的形象渐渐立了起来。我们在阅读中会既被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所打动,也会因“我”对自己内心的审问而深深思考祥林嫂的悲剧究竟来自何处?因此,小说的阅读感受就此丰富和复杂起来。鲁迅的许多小说都采用的是这种视角,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鲁迅的深沉的叙事风格。
从小说的教学来看,引入小说中的叙事角度这一概念,不仅是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便利的需要。当然,从叙事角度教小说不是说抛弃了情节、人物、环境这些要素,而是从叙事角度把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这样,它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的变化,也反映了教学设计的追求,也就是更方便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实现一篇小说教学的目标。
当然,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学生听完此节课,可能就是再次熟悉了课文和人物,而此节课从不同叙事角度讲故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并没有完全理解。
若此节课黄爱老师只挑选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与祥林嫂同样处于下层劳动人民的柳妈两位典型人物来叙述故事,就留出时间可以和文中“我”的叙述角度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第一人称的讲述角度带给人真实性,并暗寓故事在现实中是意有所指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我”的形象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典型,“我”的视角决定了小说的重要主旨:鲁镇里的人都生活在封建社会之中,不可能清醒地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唯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看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因此,唯有“我”才能担任这一具有批判意识的叙事者的角色。
如果这样设计的话,首先学生的学习探究问题集中,能够引导学生对庞大的叙事体系进行高效的把握与剖析,从而化繁为简,为学生深入解读小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其次,从小说叙事角度出发的探讨,更容易掘入作者创作小说的意图及深层哲思;再次,这也在保持作品完整性的前提下,无形地带动了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等内容的鉴赏品析。显然,这样的解读相较于那些按情节、人物、环境等割裂方式来解读文本的方法要来得自然顺畅多了,而且在洞察文本深处时也显得轻松了许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