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美:亲情背后的生与死 ——听韩军老师教学《背影》有感
(2013-12-17 18:25:37)
标签:
听课评课 |
分类: 橡树(赵玲) |
亲情背后的生与死
——听韩军老师教学《背影》有感
高新二中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所谓“回忆性散文”,至少有两个因素不能忽略:其一是对于往事的回忆,其二是现在对往事的感受。(王富仁《自然
一、 还原法解读导入。
韩军老师的导入就很吸引人,我把它叫作还原法解读,通过还原,就能提出问题和矛盾,顺着这样的问题和矛盾理出一些思路来,也可以找到一些问题的路径和思考的方向,才能一点一点地靠近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读懂作者的真实感情,仅仅看到文字的表面不足于解读出文本的深刻内涵。这篇文章的还原就是在文章可见的关键文字背后不断还原,可以有这样几个逐层还原:现在的我怎么样?收到父亲的来信,引起了我对父亲的想念。为什么会突然有这样的情绪呢?父亲老了。不是和父亲有矛盾吗?自己已是一个父亲,理解了父亲。以前的我怎样?年轻时的自以为是。为什么会想起这件事?当时家境的突变,祸不单行。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与父亲相见又离开?祖母的去世,父亲的拆卸。那么,这篇文章写到了朱家的几个人?韩军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得出是一对父子,进而推出这是一个家庭、两个父亲、两个孙子、三个儿子、四条生命,而且是四种不同时期的生命形式:已逝的祖母、将逝的父亲、壮年的朱自清、未来的朱子。这样的解读把以往我们理解意义上的这篇文章写父亲的局限打开了一个思考路径。这样的导入不仅有深度又新颖,真正实现了教师的高端引领的作用,为整个课堂奠下了深层解读的基调。一堂别具一格的有效课堂便诞生了。
二、 剥笋法解读深入。
三、 解题法解读新意。
韩军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一韵贯穿,酣畅淋漓。听课后也有一些粗浅的思考如:首先,怎样理解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之间的关系。我们说文本解读可以有差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教材解读却受到了教材内容的限制,这篇文章放在“至爱亲情”单元,教师的解读是否立足于“亲情”的解读?或者教材内容需要更改?或者在韩军老师解读的基础上继续解读:普通人的生与死和血脉相连亲人的生与死有无区别,悲悯之心有无界限?最终契合教材内容的单元主题。其次,语文的感性表达和语文的理性思考是否需要划清界限?语文的理性思考是否可以替代语文的感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