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自美:亲情背后的生与死 ——听韩军老师教学《背影》有感

(2013-12-17 18:25:37)
标签:

听课评课

分类: 橡树(赵玲)

亲情背后的生与死

——听韩军老师教学《背影》有感

高新二中  周自美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所谓“回忆性散文”,至少有两个因素不能忽略:其一是对于往事的回忆,其二是现在对往事的感受。(王富仁《自然  社会  教育  人》)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往事的记忆,但为什么翩翩只写这件事呢,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在写作的当时对这件事有深刻的感受。对于过去的感受来说,这时的感受是二度感受,是对感受的感受。这个二度感受是在现实的背景上,在现在的文化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感受。所以,对于回忆散文,必须同时在两个层面上都能感受到它的意义和价值,一是事情或事情的细节当时对作者的影响,一是作者现在对这种影响的感受或理解。朱自清的《背影》一直解读为父子情深的亲情关系的典范,教师们也一直在这样教着这篇文章。这样来解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只看到的是事情或事情的细节当时对作者的影响,而没有看见作者现在对这种影响的感受或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只看到作者的一度感受,没有读到作者的二度感受。听了韩军老师的教学,有了更深层的解读和理解。

一、 还原法解读导入。

韩军老师的导入就很吸引人,我把它叫作还原法解读,通过还原,就能提出问题和矛盾,顺着这样的问题和矛盾理出一些思路来,也可以找到一些问题的路径和思考的方向,才能一点一点地靠近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读懂作者的真实感情,仅仅看到文字的表面不足于解读出文本的深刻内涵。这篇文章的还原就是在文章可见的关键文字背后不断还原,可以有这样几个逐层还原:现在的我怎么样?收到父亲的来信,引起了我对父亲的想念。为什么会突然有这样的情绪呢?父亲老了。不是和父亲有矛盾吗?自己已是一个父亲,理解了父亲。以前的我怎样?年轻时的自以为是。为什么会想起这件事?当时家境的突变,祸不单行。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与父亲相见又离开?祖母的去世,父亲的拆卸。那么,这篇文章写到了朱家的几个人?韩军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得出是一对父子,进而推出这是一个家庭、两个父亲、两个孙子、三个儿子、四条生命,而且是四种不同时期的生命形式:已逝的祖母、将逝的父亲、壮年的朱自清、未来的朱子。这样的解读把以往我们理解意义上的这篇文章写父亲的局限打开了一个思考路径。这样的导入不仅有深度又新颖,真正实现了教师的高端引领的作用,为整个课堂奠下了深层解读的基调。一堂别具一格的有效课堂便诞生了。

二、 剥笋法解读深入。

       剥笋法解读文本就要找到普遍意义背后的内涵,做到穷根究底,一直问下去,挖下去。韩军老师这样做了,而且做到位了。在找出四条生命之后,穷追问下去:这四个不同时期的生命形式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吗?学生又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得出他们都是“生命”,但生命存在不同:已逝的、将逝的、健壮的、未来的。接着再追问:虽然不同,但有没有永恒的生命?学生有活跃了,思想上了一个台阶:相对而言,每个生命都是将逝的,生命是短暂的。解读出了深层的内涵。到这里已经打破了常规的解读。但韩军老师在步步引导回归文本:四条生命都是将逝的,作者怎么样?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回忆当时的四次流泪: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第三次流泪——父亲走了,第四次流泪——父亲将去。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再进行理性的思考:看了这些流泪,你感觉到了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虚无飘渺的?学生的阅读从文本中来又跳出了文本,思维空间无限扩大,上升到对生命的喟叹!对文本的解读渐渐有了新的构架,新的意义,得出别样的解读:《背影》这篇文章不仅是赞美父亲更是喟叹生命!

三、 解题法解读新意。

       解题法,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口。我们经常说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这篇文章的眼睛,可以透视整篇文章的心灵,可以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却理所当然地被老师们当作了文章的标签,不去深究它。在这里韩军老师很好地抓住往往被我们忽略的“背”和“影”两个字进行深层解读,解决了手法上的欣赏,弥补了常规课中知识的分割教学。用问题:有人说“背影”是侧面描写?引导学生思考:“背”字的写法,理解“背”字的意义,它最能体现男人、雄性、父亲的特征,拓展了“背”的相关词语、成语的意思,解读出“背”有坚实、依靠、实在等,甚而理解到生命的真实存在。接着乘热打铁对“影”进行了相对的解读,得出生命的飘渺到“影”的虚幻,合为之,即是“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过程是“背”到“影”的过程。最后上升到本文深刻的解读和思考:《背影》写的是父与子,还是生与死?使课堂引向了理性的思考。

韩军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一韵贯穿,酣畅淋漓。听课后也有一些粗浅的思考如:首先,怎样理解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之间的关系。我们说文本解读可以有差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教材解读却受到了教材内容的限制,这篇文章放在“至爱亲情”单元,教师的解读是否立足于“亲情”的解读?或者教材内容需要更改?或者在韩军老师解读的基础上继续解读:普通人的生与死和血脉相连亲人的生与死有无区别,悲悯之心有无界限?最终契合教材内容的单元主题。其次,语文的感性表达和语文的理性思考是否需要划清界限?语文的理性思考是否可以替代语文的感性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