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作文课教学设计(吴轶娜)
(2013-12-02 22:42:30)
标签:
教学设计教育 |
分类: 银杏(张揽月) |
“有感而发”作文课教学设计
吴轶娜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有感而发”有直观、具体的认识,学会在习作中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有感而发”这一概念有一定认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教学难点:学生领会“有感而发”在写作中的生成序列并体会有感而发的心理过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有感而发”定位在全六册语文书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作为小学教育完结后的第一堂作文课,“有感而发”可视为整个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导入课。它肩负着为学生推开一扇写作大门的使命。因而本堂课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但考虑到初中作文课应对有感而发的概念有较为理性的认识,故授课内容不可过于浮泛,由学生生活出发,规例结合,由说到写、由述到作,选取恰当的素材对其进行牵引、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杯子、一支铅笔。杯子盛半杯水,铅笔放入杯子。让学生谈谈观察到(发现)了什么?
目的:明确艺术在于直觉,它区别于数理逻辑思维。
二、【话感受】看视频材料大家齐谈感受。
材料一:播放《You Can
目的:初步体会“有感而发”的含义,引发学生谈感受。
材料二:展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中的警句。
目的:明确“感”源于生活,为“写”感受做准备。
三、【讨论互助:由感受上升到观点】
(一)促使我们有感而发的触发点是什么?
以本单元课文《浣溪沙》(溪水西流)苏轼为例——反常现象对内心的冲击。
(二)进一步以教师的两篇诗文为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作者对话,推想写作深层动机。
钢牙哥是一个怎样的学生?(阅读完文章给学生一个向作者提问的机会。)
1、《钢牙哥》(写人的诗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2、《记分册》(写物的随笔)——内心的变化。
目的:学生分享阅读感想,教师参与讨论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明确有力的冲击事件、矛盾、变化和都是有感而发的触发点。
四、【读中学写】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不难归纳出以下规律:
1、有感而发的对象可以是人、事、物即自然万物。
2、有冲击力的事件、矛盾以及变化都能引发人们的“感”。
3、要用心去观察。
五、【写感受】教师当堂点评。
把感受写下来和同学们分享,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发表议论,还可以描述你的感受。(教师将水杯里的水泼到黑板上)
六、【作业】
把课上的小练笔扩写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主题自定,题目自拟。
附:
钢牙哥
你是一棵特立独行的树
有自己的姿态和方向
有自己的灵魂和养料
钢线束缚着你的牙齿
如同一纸试卷捆绑了你的思想
多年后的某天
当你摘下校牙套
定会发现那一口洁白整齐
瞬时喜悦了无数痛苦艰辛
某天你转身回望学校
定会发现这里所经受的一切
都是命运给予的宝藏
记分册
今天天气晴好,我在书房里放了一个箱子和一个袋子。一个装杂物,一个装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