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感而发”作文课教学设计(吴轶娜)

(2013-12-02 22:42:30)
标签:

教学设计

教育

分类: 银杏(张揽月)

“有感而发”作文课教学设计

 

吴轶娜       云南师大实验中学

              云南省周丽蓉名师工作室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有感而发”有直观、具体的认识,学会在习作中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有感而发”这一概念有一定认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教学难点:学生领会“有感而发”在写作中的生成序列并体会有感而发的心理过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有感而发”定位在全六册语文书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作为小学教育完结后的第一堂作文课,“有感而发”可视为整个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导入课。它肩负着为学生推开一扇写作大门的使命。因而本堂课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但考虑到初中作文课应对有感而发的概念有较为理性的认识,故授课内容不可过于浮泛,由学生生活出发,规例结合,由说到写、由述到作,选取恰当的素材对其进行牵引、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杯子、一支铅笔。杯子盛半杯水,铅笔放入杯子。让学生谈谈观察到(发现)了什么?

目的:明确艺术在于直觉,它区别于数理逻辑思维。

 

二、【话感受】看视频材料大家齐谈感受。

材料一:播放《You Can Shine》广告。

目的:初步体会“有感而发”的含义,引发学生谈感受。

材料二:展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中的警句。

目的:明确“感”源于生活,为“写”感受做准备。

 

三、【讨论互助:由感受上升到观点】

(一)促使我们有感而发的触发点是什么?

以本单元课文《浣溪沙》(溪水西流)苏轼为例——反常现象对内心的冲击

(二)进一步以教师的两篇诗文为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作者对话,推想写作深层动机。

钢牙哥是一个怎样的学生?(阅读完文章给学生一个向作者提问的机会。)

1、《钢牙哥》(写的诗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2、《记分册》(写的随笔)——内心的变化

目的:学生分享阅读感想,教师参与讨论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明确有力的冲击事件、矛盾、变化和都是有感而发的触发点。

 

四、【读中学写】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不难归纳出以下规律:

1、有感而发的对象可以是人、事、物即自然万物。

2、有冲击力的事件、矛盾以及变化都能引发人们的“感”。

3、要用心去观察。

 

五、【写感受】教师当堂点评。

把感受写下来和同学们分享,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发表议论,还可以描述你的感受。(教师将水杯里的水泼到黑板上)

六、【作业】

把课上的小练笔扩写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主题自定,题目自拟。

附:



钢牙哥

你是一棵特立独行的树

有自己的姿态和方向

有自己的灵魂和养料

钢线束缚着你的牙齿

如同一纸试卷捆绑了你的思想

多年后的某天

当你摘下校牙套

定会发现那一口洁白整齐

瞬时喜悦了无数痛苦艰辛

某天你转身回望学校

定会发现这里所经受的一切

都是命运给予的宝藏


                                                                      

                                                                 20139

 

记分册

                                     

今天天气晴好,我在书房里放了一个箱子和一个袋子。一个装杂物,一个装垃圾。
      带毕业班是最忙碌的,有些东西,工作的、生活的都混放在一起,杂乱无章,到了假期终于可以做个清理。没想到半年时间就又理出一些可以丢掉的东西。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物品我一向会把它们先放到大箱子里——如同电脑里的回收站待一段时间若无用便把他们统统清空。整理杂物的时候发现了两本记分册,十一、十二班各一本。其实留着他们也没什么用,但我总觉得他会是个念想,还是把两本小册子从杂物中拾了起来。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每个学生的名字,回忆着和他们一起相处的日子。忽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漂浮起来,轻到只有回忆可以去触碰。

    这时候,电脑里QQ图标闪烁,尤莉莉留言:“我要走了,要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啦。要记得我,我还是全宇宙那个最爱邦·乔维的莉莉。我会记得与你一起的时光。如浮动的氧气,看不见却呼吸得到,支撑起我单薄的生命。”旖娲也被附中录取了,今天分了班,她说终于来到我的母校,可以循着我的足迹继续向前,最后告她说去配了一副和我一样的黑框眼镜……

      希望多年后,在我快要迷路时能想起这些物品,它们传递的温度可以让我有勇气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让我在混沌中找回生活最初的滋味。就是这样一本记分册,我无法将它归类,不能放在箱子里也不能扔到袋子里,看似无实际用途,但有时却包含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可是这些东西往往稍纵即逝,一不留神便倏地消失在躁动、喧嚣的空气中。我愿意注意到它们,我喜欢找个清净的有阳光的午后做这样的整理。

                                                                

                                                                                   2011年8月

 

 

                                                                                (作者:吴轶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