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大奖赛评课发言稿
(2013-11-12 19:41: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梧桐(刘翥) |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让我代表文科组的八位评委对所有的参赛者表示祝贺和敬意。祝贺是因为你们的在大赛中很好的表现,让大家看到了你们的实力;敬意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把自己的课拿出来让大家品评,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能够进步的措施。无论几等奖,最终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输赢,人人目光高远,心态平衡,比赛时都能呈现自己的最佳状态。
我以下的点评是认真读完8位评委为15位选手所写的评价表之后总结而成的。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诚心做一件事是我们评课的态度,但评课也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今天的点评不是结论,若能引起大家对课堂思索和进一步的评价,那么评课就有了超出评课这种形式本身的价值了。相信参赛选手们也是同样的心态,教学比赛不是为了规定上课的模式,而是探寻更好的教学方向。我们要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唯一性;是讨论,而不是结论;是众多的起点,而不是极点;是继续环绕前行的巨大空间,而不是到此止步的标准答案。
学校领导安排那么多次评课的目的,提供的不是排他的结论,而是一个教学讨论的操练场,甚至是游乐场。希望大家都来练一练。
一.
每科都选择了课堂设计较有难度的内容,对青年教师确实有一定的挑战性
1.《记承天寺夜游》篇幅短小,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而且很有现实意义,较能考察授课老师的解读文本、玩味文字、挖掘文章内涵、驾驭课堂等等多方面方面的能力;相当数量的语言教育专家认为,重视文言文,使用白话文,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语汇、辞章,在语言敏感期,从本源处学习语言,诵读相当数量的古诗文,打好文言根基,写出文字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美国高中母语课,用一整年的时间读英语的莎士比亚原著,且让学生写古英语诗歌。多读古文,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写起白话文来也轻松自如,文言教学空前重要。
2.英语课的选材,老师们都认为是初中教材中的难点,因为内容多,难度大,入手点难找。
3.历史的选材是对古代文化的介绍,板块很多,又只能做简单介绍,要作到深入的、引人入胜是很不容易的。
4.政治课中,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宽容在和人相处中和性格形成中的重要性,道理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接受,并能升华成为自己的一种品质,光凭说教还真是不可能,因此老师的设计怎样依托于文本,又怎样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显得很有难度。
5.音乐课的内容是认识交响乐中的乐器,音乐老师认为,听过交响乐学生所占比例不大,能做到不混淆它们的音色就更不容易了。
6.地理课的授课内容难度大,较枯燥。
7.心理课就更不容易了,没有教材的依托,只能凭借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作出判断,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
综上可见,所有科目的选材都是难度大,容量也大,很考验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显得简约、教学板块简洁,毫不臃肿,因而,都很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二.本次大赛的特点
真实、朴实、扎实是本届青年教师大赛文科组呈现出来的总体特征。
真实:头一天抽课题,一律借班上课,不得进行任何方式的辅导。
朴实:真正的好课一般应是朴实而真诚的。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它那繁茂的绿叶,一堂课最能焕发其灵性的是它生动的细节。下面我就文科组课赛中令人记忆犹新的几处细节作出评价。
1.优化课堂结构,创造高效学习空间。
①巧设课堂导入,创造最佳学习氛围。
良好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吸引进入了兴趣的大门,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像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开启思维的大门,虽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往往熔铸了老师们的智慧,体现了老师们的素养。导入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作出巧妙地铺垫,为整堂课的教学建桥铺路,蓄势兴波。
②运用基础作抓手,“抓出”文本的精魂要义。
中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领会、把握和吸收必须通过最基础的语言、概念、基本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来实现。那种撇开基本的东西,滔滔不绝的分析方法不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像演员一样过多地从声、色、形态上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不符合基础教学的认知规律。本次大赛的老师们因为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既能驾驭教材,也能驾驭课堂,还能驾驭学生。妙趣特色,重点难点,成竹在胸。
2.注重基础,形成素养。
①设问由浅入深,善于追问,举重若轻。
这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态度。使学生们不畏难,自然而然地去联想相关的教学内容,去叩问伟大文学家、如洪流般的历史、灿若星河的音乐文化、去认识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因为是借班上课,不清楚学生的学情,所以首先设置较浅的问题,使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然后再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的情况进行恰当的追问,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同学就比较顺利地开始自己的思考学习,老师也很顺利地了解了授课班级的情况;而且,好的追问也是培养阅读文本,探究文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这样的追问,使学生的回答渐渐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含量,是文科课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巧。
②参赛课关注各科基础,回归教育之本。
如:音乐课的听音识乐器 ;历史课教师引导对甲骨文等特点的初步认识;地理课对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及规律;英语课上,个个基本的句型、单词的用法得到足够的操练;政治课上老师引导同学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人类宽容品质的形成;心理科上,学生 和听课老师都在真实的活动中感受到目标对成长的重要。语文课上老师们抓住“美读吟诵”,使“人心”与“文心”得到充分的交流感应。老师都抓住基础,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由不
会——会,由认识——提高的过程。
可见,老师们深知教学中“量体裁衣”的准则。
青年教师们不仅能够对基础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可贵的是把基础视为抓手。曾经在很多其他场合文科的比赛课上,基本的东西被丢失,而迷信花花绿绿的千技百法,花花稍稍中,我们无奈地看到整体内容被“碎尸万段”,教学却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只能是表演,热闹过后,知识因不牢固被淡忘。
文科的所有课程肩负着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其实,事实证明,只有基础抓好了,才能真正谈得上素质教育,基础抓牢了,才能形成素养,而无论是文字素养、思想素养还是哲学素养,都能使人文质彬彬,气质优雅、精神高贵。当然也有利于学好其它科目。本次大赛的各科老师都能注重基础,还能抓牢基础,令人欣慰。
③本次大赛比较明确地在追求课堂的较高境界——和谐。
课堂内形成人与人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相关背景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
人与人的和谐:无障碍的心灵沟通,才能形成全过程的互动探究,深层次的潜能开发,强效应的人格融合。
应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
教师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具体职能是“示范学习”、“组织学习”、“鼓励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维护,我们感觉到,教师的关注点不仅在于是否教了某项具体的知识,而是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学会了,是否会学了。而教师是文本的先学着,在亲自经历之后,以过来人的角度引导学习,诚恳相待,真诚对学生的发问,机智处理未预设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整合成为有序、有机的课堂资源,实在地纳入整堂课的学习中。
做到以教案为纲,但又不被教案困住手脚,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合适的应变。
④重视学生自学质疑,老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有自己学习的机会,更有指导学习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思考、玩味、体验,并由此发现问题。
当然,老师也注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而且很多老提出的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
⑤重视通过有效的活动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很多课上的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学生也在亲自的参与中得到了运用知识的机会。
3.课堂基本形成“活动——体验——感悟”的思路
①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课堂活动者在每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参与活动,亲历课堂过程。没有亲历就没有体验,这种体验别人无法替代。如心理课上的“椅子的强度”和“闭上眼睛看未来”的活动是不可替代的。即使是一个思维活动,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思维的体验。而且体验者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情景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知识和生活的关系。学生的素养,正是在这种深刻的体验中形成。
②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是需要的,不管是作为学习情境,还是一种教学方式,独立学习都有它的功能和效果。它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思考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的作用。但独立学习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是概念的,而不是实践的;是理解,而不是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提倡的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这样,有交流,(包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参与,有对话,人格权利、学生自己的思想得到尊重;有体验,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③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文科的科目接受性学习的成分比理科要多,更强,但也有一些探究的成分,而且意义重大。以上所讲的在“活动——体验——感悟”中的学习就是主要属于探究性学习,这种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4.创新性
《新课程标准》认为,什么能够形成学生的素养,教育教学的内容就应该是什么。这种表述是比较先进的,给中学老师流下了一定的空间,去自己寻找一些教学的资源,政治,地理课的参赛教师就较充分地利用了这仪空间,寻找当地的资源,甚至是来自学生,来自课堂的资源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这种做法,既有针对性,又能把教学资源合理化。
5.教学效果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效果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次大赛让我们看到的课堂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低。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相应的指导。
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6.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青年教师在这点上体现得较充分,青年教师本来就活泼,有亲和力,而且个性鲜明。或深情,或明快,或深邃,或幽默……融入课堂,相信渐渐能作到挥洒自如。
三.提高的空间
我们虽有许多令人欣喜的地方,但又不可以满足于现有的,不可忽视现代的、外来的教育教学的新知新论补充和发展。
1.课堂时间安排
有意识计算课堂环节的时间安排。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的分配,注意分配双方活动时间的比赛课,给予学生充分的,合理的学习时间,活动时间,和消化时间的课,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要注意优差生的活动时间的分配,不同的班级优差生的比例不一样,所以分配倾向也不一样。不能用优秀学生的反映盖住全班整体的学习情况;计算非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不能浪费时间。
2.重点的突破
重点内容的训练需要有数量,有层次,有质量的保证,才能得到突破。理解到位,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强化指导,为学生的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主动进行教学研究
课堂是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的空间,班级不同,教师的个性不同,根据这些不同的特征进行教学规律的探索,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之后,就可以注重总结适合教师自己以及班级特征的教学方法。总结,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善于总结,能让自己提高很快。
曾国藩有这样的阅读感受:“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句话原本是指: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不通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而静静的思索,反复的思考,让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细细想来,上课的也是这样,善于和同行交流,大方的讲出自己的感受才能慢慢明白自己的风格,并能加以完善;不断思索,才能在课堂中找到乐趣,乐在其中,进而达到发展教师自己的个性,日渐形成教师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最后,我想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相信我们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