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
---《解读语文》读书笔记一
昆明市实验中学
陈丽娅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呢?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语文》中指出:阅读本来并不神秘,不外就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以及作者主体之间的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要真正深入到经典文本的深层,就要尊重文本的主体,联系作者主体也是瞄准文本主体。
那么什么是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是一种凭借,我们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既是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像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如何做到成功解读文本呢?
一、 解读作者,了解写作目的
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因此,在感性的看、想、读的收获背后,必定有更本质、更客观的东西等待挖掘。一篇文章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一定有一些相关的背景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等等。
二 、解读文题
解读文题就是对课文内容已具备相应知识,那么只要看文章的题目或开头部分,就能揣测整篇文章的概要。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就有这样的传统,例如《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明证。首先这篇文章能够体现作者创作的初衷,其次是题目能够吸引读者,而且又耐人咀嚼,通过分析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得出结论:人和的重要性。
三 解读作品,整体感知
我认为解读文本就是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文”就是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就是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就是人们所说的“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
就一篇作品而言,我们必须从文入手悟道,从质入手解析文,再从道入手把握文,从文入手把握质。具体地说,就是要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用了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模仿。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是最初的、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前将教学内容明晰化的过程。因此,解读文本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最为基本的基本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