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让数学思维外显

分类: 学习点滴 |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育,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也就是说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方法去形成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课程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它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一、发现问题,让我坚定我的方向:
二年级上期,随机抽取了一个班做了调查。
全班45人 |
课堂举手发言24人
|
回答流利,思维清晰3人 |
备注:未请到回答11人 |
思维正确,但有点词不达意6人 |
|||
重复别人的意见3人 |
|||
思维混乱或错误1人 |
|||
课堂上没有举手21人 |
回答流利,思维清晰2人 |
备注:未请到回答9人 |
|
思维正确,但有点词不达意5人 |
|||
重复别人的意见2人 |
|||
思维混乱或错误3人 |
从中可以分析发现:低段孩子不愿意展示自己思维过程主要有以下原因:
1、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开口向同学和老师展示,害怕犯错被批评。
2、部分学生课堂习惯不好,有时候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思考。
3、部分学生在家庭里进行了预习,但仅关注了结果,没有重视思维过程,导致课堂学习不专心。
4、部分学生语言能力不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二、探究问题,让思维显露:
解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变化的语调都可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但最常用方法还是使用问句。问得好,解题思路自然流畅,否则就会有生拉硬拽,“天上掉下帽子”的感觉,因此,展示思维过程的关键就是设问的巧妙。所谓巧妙,就是问得具有艺术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意思是说: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我常常鼓励学生:要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解决问题。老师解题时也是这样做的,这样不行就那样,多试试,不要气馁,最终就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2、图示化提问模式
低段教学中,孩子的语言还不成熟,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时候以“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孩子的兴趣很高,也乐于展示自己思维过程。例如二年级上期在教学除法和倍数的时候,先让孩子动手画一画,分一分。再写出算式,比直接用算式要好得多。
3、精准表达式提问模式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低段的孩子有时没有办法很好的把自己思维过程准确描述。这时需要老师给予一些数学的标准描述帮助他们进行展示。例如:在教学倍数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学会用“(
4、可发展式提问模式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
三、及时小结,让“数形结合”更有实效: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科学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充分展示学生、教师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的困惑中找到“出路”,在思维过程中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数学思维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