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怎么玩——由“填数游戏”引发的思考

(2019-01-16 14:15:57)
分类: 学习点滴

“填数游戏”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在“数学好玩”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学生在探索、尝试和交流等活动,初步提高孩子的分析推理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因此,如果可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那一切都变得超级简单了。从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看,游戏是一种游戏者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游戏者在情境中扮演角色而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我想让学生们尝试着去填数,虽然这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但我还是选择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进行此内容的尝试性学习,从这个活动中得到了很多收获,下面就由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我开展的活动和相关思考。

一、第一次测试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我设计了一份前置练习单,前置单如下:

 

试着把1,2,3,4,5分别填到空格中,使每一横行和每一竖行都有1,2,3,4,5.

 

2

 

4

 

5

 

 

3

2

 

1

2

5

4

 

3

4

 

 

2

5

 

2

 

4



(一)前置单说明

1、在完成前置单的题目之前,须和孩子们解释填数游戏的两条规则:

填入1,2,3,4,55个数字
    
每一横行,每一竖行都不重复

2、前置单有两种结果,可以很大程度的发散学生的思维。

3、前置单有一定的难度,但的可以极大的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二)测试过程

测试对象是树德小学一年级级11班的42位同学。填写前由我先说明填数的游戏规则,然后在黑板上画了3×3的正方形,简单的用1,2,3做示范,给孩子们一分钟理解一下,最后发放题单。测试时间为15分钟。

(三)测试说明

填写前老师先说明填数的游戏规则,然后在黑板上画了1×33个格子,并填入了1,3空出了一格让学生填写,又画了3×13个格子向学生讲解,接着画出3×3的正方形格子,再次做了示范。最后发放前置单,15分钟 后,全班同学都完成了前置单。

(四)结果统计

全班42人中,有1人完全正确;有12人能够理解题意,知道做什么,但在完成后不能及时检查纠正错误;还有9人知道在题单的竖(横)只能填1,2,3,4,5,但只能注意到竖(横)排单一条件,不能兼顾横(竖)排;但在老师讲解下班上仍有20位同学无从下手,不能理解游戏规则。

二、第二次测试

(一) 前测分析

1、一年级学生,刚刚进校还未接受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字的敏感度还不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能力及认真听题的习惯;

2、学生在完成填数游戏时难以完成的原因在于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不透彻;游戏规则的解释尤其重要;

3、本节课为数学好玩专题,课堂的有趣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想办法提高本节课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玩中学会填数的奥秘。

(二)二次实验过程

1.二次实验准备

每两人13×39宫格的纸片和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卡片各9张和一张5x5的格子。

2.二次实验设计

1)吸引孩子眼球

第一步:数一数,让学生感知一共有几个格子并感受三种不同的色块,加强学生对格子和色彩的敏感度

 

 

 

 

 

 

 

       

 

 

 

1      数学怎么玩——由“填数游戏”引发的思考      数学怎么玩——由“填数游戏”引发的思考       数学怎么玩——由“填数游戏”引发的思考

2)理解游戏规则

同桌两人发放一张9格纸单和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卡片各9张,简单说明游戏规则,同桌合作,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色块来填充图13×39宫格),规则是:将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在格子里,每一横排和竖排的颜色不能重复,不能遗漏。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来加强孩子对游戏规则的理解。

3)游戏活动

在两次活动后,直接给每个孩子发放5x5的格子。

9

7

8

7

6

9

5

7

8

5

9

5

6

2

第一步:我有一双亮眼睛

出示图2,让学生两人一组说一说游戏规则,找出和之前做的3阶格子的异同。

第二步:开火车

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个孩子填一格,不指定随机填,填完为止。

第三步:思路引领

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去观察、推理填数的奥秘,从三阶的唯一法过渡到排除法,到达知识质的飞跃。

(三)二次实验结果统计

全班42人中,有12人完全正确;有31人能够理解题意,知道做什么,但在完成后不能及时检查纠正错误;还有7人知道在题单的竖(横)准确填数字,但只能注意到竖(横)排单一条件,不能兼顾横(竖)排;班上仍有2位同学无从下手,不能理解游戏规则。

三、两次测试对比分析

 

测试对象

测试时间

测试难度系数

测试形式

测试结果

第一次测试

一年级学生

15分钟

80%

独立完成

准确率2.3%

第二次测试

一年级学生

9分钟

85%

独立完成

准确率28.6%

两次实验对比结果显著,由于学情的不同和年龄的原因,学生在进行两次“填数游戏”中的结果存在较大改变。当看见孩子们带着笑容完成第二次试验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喜悦的。孩子们在津津乐道地给我讲着他们的想法,并大声地告诉我:“我觉得数学好简单哦”,这种幸福感是每个老师都需要的吧。而其实在反思的时候,我只是在想,我的第一次测试和第二次测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应该是添加了色块的那部分游戏吧。孩子们本身对于颜色就很敏感,而且当觉得那是游戏的时候自然就有了兴趣,主动学习内驱力当然就“呼之欲出”了。

四、课后思考

1.玩出知识

小孩子生性好动贪玩,让他们在课堂上拘束地坐着40分钟,听着必讲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无趣的,这相当于把知识强硬地给他们。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把大多数的教学设计成游戏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并大胆尝试,大胆猜测,大胆实践,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过程,这样,对于学生的学是非常有效的。无论是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数学课程标准,我们都特别希望孩子们可以再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留下一些印象深刻的快乐体验。当学生爱上数学之后,无论多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

2.玩出能力

数学学科本身是逻辑性的学科,因此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玩出知识后,也需要玩出能力。能力说简单一点,就是本领。如果把知识比喻为杂货铺里的事物的话,那能力就是从逻辑上把各种事物分类,并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中需要,在生活中更为重要,所以可以利用扑克牌,积木,七巧板,乐高等玩具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并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哈自贸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和自信,以及由现实问题逐步发展成为数学问题的经历,并尝试用原有知识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远远比分数重要得多。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想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的初衷。

3.玩出智慧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了三次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数独的规则和乐趣,孩子们一次比一次认真,一次比一次提升,这都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数独的规则,孩子们在玩的过程理解了规则,拓展了知识,掌握了能力,最终达成了思维的一种良好体现,这些都是智慧的火花,这火花也将指引着孩子们往更广阔的地方去探索和实践。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成就高的人都是“玩”出来的,所谓“玩”就是沉浸其中,乐不思蜀吧。这慢慢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这就是通过一次“玩”带给我的思考,不知道,是否也引起了你的共鸣呢?




                                                                张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