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受戒   赏析

(2014-05-09 21:01:16)
标签:

文化

             受戒

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二、咬文嚼字

三、整体感知、文本探讨

1、《受戒》一文是汪曾祺先生用八十年代的感情写的四十年前的一个梦,通过对明子与小英子的感情描写,突出了人间的爱与美。本文叙述者意欲向读者叙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生活环境中的奇异的人情风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暗示了这样一条道路:从世俗中逃遁、解脱未必要脱离现实、远隔尘世,尘世之中自然的人生、透明的人性是可以与天、与大自然、与佛相通的,人性的自然舒展,欲望的适当满足倒是获取宗教超脱的条件与补充。

2、而文章中,和尚变成职业,用来赚钱,是对佛教信仰的侮辱。

在我看来,和尚本身不是一种职业,守清规也并不是对人性的压抑。对于那

些看破红尘的人来说,选择出家反倒是解脱。给心灵困惑的人们一个远离尘世的

机会。

3、整篇小说中有四段小英子与明海的完整对话,非常传神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明海比较内向、被动,属于内秀型的,小英子活泼开朗主动,甚至有点任性与娇纵,属于外向型。无论外向的小英子,还是内秀的明海,他们都是纯情的,简单的而又诗意的。

5、反戏剧化的小说结构,小说情节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散文笔法融入小说,兴致运笔,信手拈来。人物与气氛浑然天成,民俗风情的描绘兴趣盎然,两个小人物心地那么单纯。真正是随物赋形。作者在风俗气氛的“字里行间”里浸透了人物

6、语言特色:简洁传神,专用白描。

讲求语言贴进人物:“村里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很黑”.

语言有神韵,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只求神似。”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善用白描,不烘托渲染,干净利落。形容词少,少修饰,线条感明显

7、受戒以作者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消新明丽的梦境承载着作家汪曾祺一生为之追逐的理想生活他的梦借明媚灵秀的江南水乡栖息他的梦以至真至纯的人性为灵魂将受戒与情爱这看似对立的命题奇特地统一起来作家似乎暗示了这样一条道路

从世俗中逃离解脱未必要脱离现实远离尘世尘世之中自然的人生透明的人性是可以与天

与大自然与佛相通的人性的自然舒展欲望的适当满足是获得宗教解脱的条件和补充

于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世俗的人们完全可以有一种脱俗的如梦一般美好的生活

只要舒展那份真纯的人性

8、 《受戒》里的人是生灵活现的的,明海和小英子是“天真”的,他们是简单自由的,

却又是最尊重人的天性的,对于人性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一点真情的触动人性就

会蓬勃地苏醒,无论是谁都拥有最原始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文章的最后一幕: 世界因为有美好的人性变得多姿多彩 而《受戒》正是因为体现了人性没的光辉变成了一部不朽的佳作

9、 《受戒》写明海由舅舅带着出家 渡船时很自然地遇上小英子 明海和小英子搭了几句话 作者并 作详写 而是先简单交代 下接着明海来到荸荠庵 于很自然转入写庵里的人和事 写完之后 由一句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又转入写小英子家的人和事 后来由小英子送明子去受戒引出善因寺的情况 而小英子送明子的一送一接 又促使了两人感情的明朗化 正是这样人事迭起 环环相扣 人物出场不作烘托铺垫;人物得转换 也不作交代暗示 然而转来转去 情节总是围绕明子和小英子两人 感情的深入发展这一主轴展开 课谓是闲笔不闲散文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 小说得结尾又是开放性 点到为止 意思到了即见好就收 又可说是文已尽而气不止

11、作者写的“受戒”,很显然不是我们想象与理解的佛教意义上的“受戒”,是别一种“受戒”,或者说仅仅是形式上的受戒,而骨子里却是反“受戒”。在当地,当和尚只是一种与劁猪、织席、箍桶、弹棉花、画匠、一样的谋生职业,因此,和尚们根本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规范,自由安闲地享受着普通人都有的生活乐趣,小英子与明海也因此得以自由地演绎他们朦胧的爱情。

12、相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歌颂优美健康的人性,歌颂爱,情纯意朴。都描写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湘西---苏北),远离政治。

(二)艺术上:淡化故事情节,散文色彩浓。语言优美和谐,意境高远,诗情画意。

不同点:

(一)思想内容:《受戒》是“柔情的人道主义”,而

《边城》则显得“悲情”。

(二)塑造人物:《受戒》完全采用白描手法,而《边城》心理刻画就较丰富。

(三)情节语言:《受戒》几乎没有情节,笔致轻淡又有幽默。而《边城》故事性较前者强,笔致浓郁又凄美。

四、寻根文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很多作家热衷于横向移植、借鉴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的同时,有一部分作家进行了“文学寻根”的探讨。湖南作家韩少功在《作家》1 年第四期发表了《文学的“根”》一文,提出了“文学寻根”的主张,同年7 月,《文艺报》开辟了“关于文学寻根问题的讨论”专栏,其他一些报刊也相应开展了讨论,于是形成了一股“文学寻根”热。

1、理论主张主张并在创作实践上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古老的文化积淀以及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重新思考。

2、对于地域特色的强调。

3、着意于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寻根文学代表作品汪曾祺:《受戒》、《异秉》、《大淖纪事》、《岁寒三友》等,水乡小城的风俗民情

邓友梅:《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等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的民俗小说

冯骥才:《神鞭》等津味小说

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商州》、《商州初录》、《商州世事》等,表现秦汉文化固有粗犷质朴风格

陆文夫:“小巷人物志”系列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等表现吴越文化的小说

刘心武:《钟鼓楼》

阿城:《棋王》

五、与《边城》相似,《大淖记事》的作者对"故事"中的人物生存、生活方式采取一种认同的,甚至是欣赏的态度。作者在自己创造的人物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美的追求。但与《边城》相异,《大淖记事》暗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即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在这些人眼里,大淖人"风气不好",大淖人成为街里人心目中的"他者"。作者在这里隐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即对念过"子曰"的城里人的道德伦理观不以为然,对于大淖人这种鲜活跳动的生存方式的赞赏。作者肯定的是这样一种伦理道德,它允许并接受每个人人性的充分舒展、表现与完成,它不包容"禁止"或规约、忌讳之类。在这种伦理道德氛围中活动的都是一些自然的人,本色的人。

同时,作者并未将大淖人简单化为同样面目的人。借用故事中人物老锡匠的话来说,住在西头的锡匠等生意人同东头的挑夫们"不是一样的人"。做生意的多为外地迁来的"入侵者",住着错错落落低矮的瓦屋;东头住着草房的是世代相传的挑夫,依靠肩膀吃饭。这两类"自足人"还是有所差别:挑夫们更能代表"本土性"的生存方式,他们以自己的"亲和力"试图影响、同化着那些外来的生意人。二者在对抗暴力的共同行动中达成了一致,最终把破坏者驱逐出境。

《大淖记事》叙述的是民国时代发生在苏中的一些"故事",在发生时间上与《边城》近似,但是《边城》叙述的是发生在湘西的一些"故事"。二者的区域性民俗风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本土性"的内容使得这两篇作品各具特色,并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明丽瑰奇的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