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2018-05-23 15:48:26)
标签:
教育 |
《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潇河湾小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四名男生的跳高成绩的活动来学习一位小数的比较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比较大小的实际需要,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借助教科书上提供的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创设了四名男生进行跳高比赛的活动情境,并让学生根据跳高的成绩排列名次。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使学生感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 通过整数的比较法则,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的小组借助米尺直观,把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转化成分米进行比较,从而解决问题;还有的小组借助米尺直接找到0.8米,1.2米,1.1米和0.9米相对应的直尺上的位置,告知学生米尺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从而比较出大小。在此基础上老师追问:如果没有直尺,你能比较0.8、1.1、1.2和0.9的大小吗?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说出自己比较的方法。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在教学问题设计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提问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别是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回答某一档次的问题,这样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悦。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有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同学之间相互启发;也可将问题设置梯度,分层次提问。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总之,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不足:
1、.我觉得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太单一,不能及时的给与学生以鼓励,也就是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不能让学生的激情去提升。
2.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学生在语言叙述小数怎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语言不够严谨,还要继续培养。
3.对于利用面积模型比较小数的大小,学生对于零点几的小数容易认识,写出;而对于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教师应及时指导,图中一个正方形表示1,用涂色部分表示小数。让学生写出相应的小数。指导不到位。
4、倾听是一种优秀习惯,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明白学生的想法,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方面我倾听还不够,关注学生还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