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如此努力,不过是寻求一条活路

(2018-03-08 09:10:34)
标签:

青春

文学

分类: 文学

http://s14/mw690/0048BsAqzy7hXGi4guFad&690

活着,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然而却也那么无奈。

我们都一样,那么那么努力,不过是寻求一条活路!

1.

我的一个叔叔,婶婶靠打鱼为生。

在外出打工成为一种趋势的今天,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很少有人留在家里干农活了,因为靠天吃饭在近几年气候的不断变化中已经变得不那么靠谱了。

近两年来,家乡闹的旱灾实在严重。

我父母亲因为上了年纪,出来打工不现实了,于是他们就老老实实待在家,每年种些玉米,花生,养几头猪。

如果老天开眼,雨水充足的话,还可以种上一两亩田;如果过了耕种的季节,依然没有足够的雨水,那田是种不上了。

所以,村里大部分人,能出来的都出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像叔叔婶婶这样,还可以出来打工,却留在家里的除了他们,好像也没有别人了。

水库下游的其他村寨,在河里养鱼的挺多的。我们最上游的村子,也就叔叔一家靠打鱼为生。

可是和下游那些人工养殖的鱼不同,叔叔婶婶是靠在河里打的鱼为生的,他们用各种手段:撒网,安地笼(方言),钓鱼等从河里捕获野生鱼,放到一个网箱里养起来,到了赶集的那一天拿到集市里去卖。

听父亲说,他还去集市里收猪税(每一头猪卖出去了,收几块钱的税。但上次回家,父亲说政府已经下了政策,不用收税了。作为村里兽医的父亲,只要帮村里的猪,牛,羊打预防针,每年都乡里的医院驻扎一个月就可以了。听到这话,我欣慰了许多,这样父亲就不用在寒冬腊月骑着摩托车,冒着严寒去集市里了。)的时候,每次都看到叔叔的生意特别好,每次都能卖光。

每次说起叔叔婶婶,母亲都特别羡慕。母亲说,叔叔婶婶在家,每年都能挣上几万块钱。同样是在家,母亲除了干些农活,别的什么也不会了,每年下来,除了一家人不饿肚子之外,就没有一点其他的收入。所以母亲特别的拼命,每天起的比别人早,她一个人往往干出了两个人的活(父亲大部分时间不在家,家里的农活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母亲种的玉米永远比别人多,那些因为主人外出打工而荒废的地,母亲都借了来,种上一片又一片的玉米,家里养了七八头猪,用收获的玉米把猪养得肥肥胖胖的,到了年底卖掉,换点钱来购买过年的年货。

去年回家过年,母亲乐呵呵地向我汇报,今年收了几千斤的玉米,够明年再养几头猪了。

每次回家,都会听到乡亲们讨论母亲,说她是全村最勤快的人,说羡慕我们家。

然而,我听着,除了酸涩的感觉,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听了这样的话,并不觉得高兴,而是觉得自己没用,没能让父母不再那么劳累。都快50岁的人了,还是和二十几岁一样,每天起早贪黑,不管日晒雨淋,不曾停歇。他们得多辛苦啊,得多无奈啊……

只愿自己赶紧变得强大起来,换我来保护他们,换我为生活的琐事而操心。

叔叔婶婶靠打鱼为生,在别人看来是那么成功,多少人羡慕嫉妒,只差恨了。

真的就存在这样的人,她巴不得别人过得不好,她巴不得别人都活得比她差;别人一好起来了,眼看就要超过自己了,她们就恨得牙痒痒的。

有些人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千方百计去挑拨离间,让别人反目成仇。

村里这样的人不少,总想贪便宜,总想不劳而获,还真以为天上会跳下馅饼呢。

听母亲说,村里就有那么些人,前几年专门去偷别人树林里的木材去卖的,他们还真卖了不少钱。

真的很讨厌这样贪便宜的人,别人辛辛苦苦种植的树木,就这么轻易地便宜了他们。总觉得这样的人都应该遭到报应,天打雷劈什么的,才觉得解气。

父母亲是村里公认的最实在的人,乡亲们有什么事都喜欢找父亲,于是我们家成了村里最受尊敬的一家人。

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我也变成了最实在的人。这是他们给我的最大的财富,不管何时何地,底线这东西是碰不得的。

其实,叔叔婶婶活得并不轻松。别人所看到的,所羡慕的,是他们最后的结果。

他们每天在天黑之前,必须把网撒好,把地龙安好;第二天天微亮,他们就得划着小船去收网。

春夏还好一点,温差没那么大;到了秋冬,基本上没有人下河了,可是他们还得每天早起去收网,每天基本上双手都没有知觉了。

除了打鱼,叔叔婶婶也还干农活,就是种得比别人少一点而已。

你羡慕他们,但他们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都一样起早贪黑,一样忙碌,一样艰辛。

在我看来,其实每一个农民都是一样的,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就一辈子生活在那片小天地里;抬头望去,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山丘,望不到尽头;他们有的一辈子哪怕一次也没去过大城市,除了从电视里看到那些高耸林立的高楼大厦,那些拥挤的街道,他们从电视里看到的人,也许比他们一辈子见到的人多得多……

像他们这样简单,其实挺好的。

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只要吃饱穿暖就知足了;他们之间没有太过复杂的关系,最多也是喜欢和在心里讨厌,或是偶尔说起别人的坏话而已。

这样简简单单的一生,才是最难得的呢!

2.

00:12了,表哥和表嫂还没有回来,他们还在加班。

我热的宵夜早就凉了,每次说给他们煮夜宵,表嫂都说,我们应该很晚才回来,你自己先吃。

可是,这么晚,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平时他们差不多十一点半左右就回到房租了,可是今天他们还没有回来,我时不时往门口看,听听楼道里的动静,但楼道里很安静,什么声音也没有……

表哥,表嫂在厂里打工,表哥做技术员,表嫂做普工。

表哥曾说过,他出来打工已经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陌生的字眼,因为我早就过了十几岁的年纪。

十三年,对我刚走上社会还不到两年的我来说实在难以想象。

我想象不到,他们是怎样熬过的这十三年。他们早早就辍学了,没有文化,在家只能种地,于是他们选择了到大城市来打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和种地没什么两样,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每天就是起床,上班,吃饭,睡觉。

在深圳,工厂里的工资是计时的,除了每天固定的八个小时,加班多就多拿点工资。

表哥,表嫂从去年开始就进了现在的这个厂,每天几乎都加班到十一点左右,周末也通常不放假;忙的时候一个月都不能休息一天,这样下来,一个月也只有四五千块钱。为了挣这些钱,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累了也只能撑着,因为家里有老有小,他们必须肩负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

去年,表嫂就跟我说过,有时候她真的很累很累,恨不得第二天早上不去上班了,能多睡那么一会儿。

然而,我知道,不管在苦再累,她也会咬牙坚持。因为,我们都深知生活有多不易,很多东西是我们没得选的。

(00:31了,他们还是没有回来,今晚真的加班加得好晚啊……)

在我的家乡,广西最西边的小山村里,我们叫出来打工的叫“克(ke)广东”(我们的方言)。

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就广东发展得比较快,于是到了现在我们仍然叫外出打工叫做“去广东”。当然现在已经不局限于广东了,各个一线二线的城市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外地打工者。

一个城市的发展,除了归功于那些白领蓝领什么的,占很大比例的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也贡献了许多。

然而,大多的农民工并没有享受城市发展带给他们的福利和好处,他们依然是社会的最底层,依然过着艰难的生活。

我一直纠结于这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付出了那么多(当然脑力和体力差别的确很大),但是回报却相差甚远。

近十几年来,外出打工十分兴起,很多没有文化的乡亲们,把打工看成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方式,家里的年轻人基本上全都出来了,分部在深圳,东莞,中山,广州,珠海,浙江等地,作为普工,从事电子产品,服装等的生产。

然而,在我看来,我们这些打工仔想靠打工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不太现实,换言之就是不可能。

我们出来打工,只不过勉强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改变命运什么的也只能是个愿望了。

为什么这个世界是那么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会如此的大。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与别人千差万别了,家庭背景条件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接触的人和事,所看到的世界,所经历的事情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对于出身在农村的我们,只能靠知识来改变命运。然而,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我们真的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吗?

“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真理之所以存在,并被我们当成哲理来信仰,当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可是,你扪心自问,每一个人都可以靠知识来改变命运吗?

这就像问你,你信不信这个世界上是存在奇迹的。奇迹当然是存在的,可是那是多少的机率呀,不是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奇迹的。

而大多数的我们,就算念完了大学,找了一份看似光鲜的工作,这样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吗?

我们最多也就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但仍然是劳苦的命。

我们也只不过是这个大千世界里普通的大多数,依然要为了生存而忙碌。

我钦佩的不是那些活得光鲜亮丽的人,我是羡慕那些不用为生活而发愁的他们。

可我钦佩的是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们,这些农民工,这些穷苦的劳动人民。

他们活得很艰辛,却容易知足,从不抱怨(当然,即使是抱怨,也无济于事);

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我觉得,他们才是最了不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