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陕西口味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六九年来到陕西延安插队,后来参加工作也没有离开陕西,这一去竟然在陕西待了三十余载,已然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日久天长不仅学会了陕西本土方言;就连舌尖上的口味,随着日积月累也产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吃不惯,到现在的情有独钟。
说起陕西,那可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不仅有闻名遐迩的世界八大奇观“兵马俑”,还有陕西文化中的“八大怪”之说。记得当年参加工作,从黄土高原,来到了八百里秦川的关中,虽然都隶属于陕西省,可无论是地理气候;还是人文风俗;还是饮食习惯,差异都非常大。关中地区地理是个小平原,物产丰富,小麦、玉米、稻谷,应有尽有,食物的种类也比陕北多样。它基本上以面食为主,光面条的吃法就有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油泼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还有驰名中外的羊肉泡馍、锅盔、肉夹馍。
七十年代初,我被分配到陇海铁路的一个小站,每天接触前来车站办里铁路运输业务的当地人;闲来无事也会到街道上逛逛,总能发现新奇的东西,比如老乡卖的火晶柿子,如核桃大小,红得透亮,十分诱人,这和北京的磨盘柿子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只见几个人围着装柿子的框蹲着吃,吃毕(吃完的意思),按照柿子瓣的数量结账,一分钱一个,就是一分钱一个,听说也有人,趁摊主不注意把柿子瓣扔得远一点,少算点钱;一般卖柿子的老乡总会带一些长得曲里拐弯像树枝一样的“拐枣”一起卖,拐枣涩中带甜,一毛钱一大把;我们偶尔也会到小饭馆改善一下伙食,初次到饭馆用餐,就被用餐的大碗惊着了,那碗又大又厚端着沉甸甸的,用盆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碗里的面条又宽又长,象白布条子一样;还看见有人手里端着面条,有凳子不坐却蹲在板凳上吃,我还以为嫌凳子脏呢;······一次和师傅聊天中,说到了这些挺有意思的事情,师傅直截了当地告诉我,那就是咱陕西的八大怪!当时的我由于稚嫩,还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外地人,在嘲讽陕西人的愚昧呢,记得当时还专门写信,告诉父母这里的怪现象。其实不然,这八大怪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和陕西人一样儒雅豁达。说到这里您可能也急着想知道陕西都有什么“怪”了吧,下面如实道来:
一怪:面条象裤带,形容面条的宽度象系裤子的皮带;
二怪:锅盔象锅盖,锅盔是用几十斤面做的大烙饼,又大又厚,形容大的就象农村用的大铁锅的锅盖;
三怪:油泼辣子是道菜,陕西人吃饭没有菜可以,但不能缺少辣子;
四怪:房子半边盖,陕西人家的正房除外,东西厢房都是厦子房,就像一座房子的一半一样。
五怪:手帕头上带,婆娘们的头上顶着块手帕。
六怪:姑娘不对外,一般不外嫁,守着故土。
七怪:板凳不坐蹲起来,指的是农村,男人们吃饭习惯蹲在大门外。
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陕西人的秦腔就是吼着唱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慢慢地接受了这些见怪不怪的“八大怪”,入乡随俗,我们家的餐桌上也常备着一碗油泼辣子,不算是主打,但养成了一日三餐无辣不成席的口味。记得儿子12岁刚回到北京读书时,一次在一家陕西人开的面馆吃面条,餐桌上有免费提供的油泼辣子,儿子竟然将盒里的油泼辣子多一半用勺子wai到了碗里,儿子的这一举动,陪他一起来的哥哥看傻了,直说这么辣还能吃吗?饭店老板看着儿子的那碗面,一根根面条被油泼辣子的红油裹着直乐,因为他在北京开面馆,还没有见过这么能吃辣子的孩子。他哥哥赶忙告诉人家:我这兄弟,从小是在陕西长大的,爱吃辣的。老板操着陕西普通话笑着说:mosi,吃吧!咱陕西人就好这口,欢迎你以后常来啊!一席温暖的语言,说的远离父母的儿子心里热乎乎的,犹如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不光是我儿子对陕西美味的情有独钟,就连我那些曾经在陕西待过的同学,也喜欢这一口香的美味。我们有个还在陕西工作的同学,嫁给了陕西人,只要她回京探亲,大家就嚷着去她家吃臊子面。她知道同学们爱吃辣的,每次回来都会给大家带回些当地的辣子面,然后再做上一盆肉臊子,请我们到她家,自己活上一大块面做成手擀面,声称这面粉也是从陕西背回来的,吃起来的口感就是不一样。大家聚在一起,追忆曾经的往事,更多的是感恩的情怀;吃上一碗地道的臊子面,口齿留香,那浓浓的肉香,夹带着醋的芬芳,那感觉是那么惬意,那么舒坦,有个同学不忘用那赞不绝口的陕西话反复着说:“嘹咋咧”“美太太”···表达着内心的感慨。
退休后回到北京,离开了陕西那块热土,才觉得对陕西味道的渴望。那数不胜数的陕西小吃,每每想起来都令人咂舌,垂涎欲滴。倒是北京的烤鸭,炸酱面、涮锅、卤煮,···,倒成了我不太喜欢吃得的口味,感觉吃烤鸭不如来碗羊肉泡馍吃得舒坦顺口。看来我这个北京人,彻底地被陕西味道征服了,俨如身份证上的数码610,一看就是陕西人。
其实现在北京大街小巷,有不少挂着陕西风味招牌的店家,可见陕西味道已经进入京城寻常百姓家。可我这个在陕西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陕西人,出于对陕西美食的眷恋,品尝过多家,都很失望,总找不着那地道的陕西味道。一次到青岛旅游,见牌子上写着“陕西羊肉泡馍”随即点了两碗,等到端上桌来,一看更不靠谱,起码的做法都不同,真是糟蹋了招牌上的“陕西”二字。
不过,前年初冬坐在公交车上,无意中,看到了路边有一家,门面装修得古香古色,上面挂着“西安饭庄”的招牌。一看带有“西安”二字,心中特别惊喜,后来,我和爱人专程去了一趟,饭店挺大,有点像西安的老字号,实木桌椅透着陕西人的厚道,墙上挂着价目牌子让人一目了然,除了各种炒菜,还有我喜欢的“羊肉泡馍”“粉蒸羊肉”“臊子面”“肉夹馍”“凉皮”···,就连服务员都操着陕西普通话,立马让我有一种似曾熟悉的亲切感。先尝尝这家的羊肉泡馍做的咋样?坐在那里,享受着正宗的传统泡馍吃法,服务员拿来两只大碗,里面放着两个烧饼馍,自己开始动手掰馍。(现在一般小店都是用机器把馍搅碎,虽然看着省事了,可是失去了吃泡馍的意义。)因为泡馍这个东西有点特别,需要食客与厨师的共同配合才完美。说真的,自己掰馍比机器搅得好吃好几倍。我们也算得上西安老人了,对掰馍还是很讲究的,把馍都掰成黄豆粒大小,看来费点时间,这样掰出来的馍,就连煮馍的师傅也不敢慢待,一定煮的非常用心。果不其然,不一会儿,两晚热气腾腾的泡馍端上桌,厨师还不忘送上一碗汤。吃上一口泡馍,哇!真是陕西味道,料重味醇,再喝上一口汤,汤鲜味浓,怎一个“爽”字了得。真是“嘹咋了,美得太太!”从那以后,这里成了我们经常关顾的地方。
最近的网购,让我发现了陕西风味的美食,不仅有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宝鸡的擀面皮,乾县锅盔,就连西安甑糕也有卖的,真是方便了我这位爱吃陕西口味的人,足不出户,只要用手指点点,原汁原味的陕西美食就送上门来。感恩现在的物流这么方便快捷,无所不有。
看着这些从陕西快递来的食物,竟然发现油茶和锅盔的产地是我当年参加工作的小县城,这也是我在关中地区最早接触的食物。当年看到老乡推着独轮木车的上面,平底筛子里放着就是这又大又厚的饼子,当地人叫它“锅盔”。也就是陕西八大怪之一“锅盔像锅盖”,可见锅盔之大了。用尺度说明一下,大约直径70公分,厚度15公分。村民做好后,用肩挑或者车推,卖的时候用一把长dao斜着切,称重量售之。虽然看着它和一般的大饼没有什么两样,可它的制作方法与发面饼截然不同,反正我做不出来。发面饼与锅盔相比可就逊色多了,锅盔的特点:色泽金黄,皮薄膘厚,酥脆味香,能煮耐嚼,存放时间长,方便快餐,吃法多样。别说这么多了,还是赶紧尝尝它的味道吧,刚好我家里有做胡辣汤的作料,把锅盔放在平锅里热一下,就着胡辣汤,一口下肚,找到了五十年前的味道,锅盔馍的香酥,胡辣汤的热烈,吃得真是酣畅淋漓。
说起锅盔,它的历史悠长,当年修筑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时动员了众多的工匠、民夫、士兵,由于吃饭问题供应不上,有个士兵就用面粉制作成饼坯,放在头盔里在火上烤熟而食,这种饼不但味道香酥,而且还便于贮存,被当地民间运用,并沿传至今。 锅盔在陕西农村一直比较盛行,吃法很多,一般吃烩菜、胡辣汤,泡上锅盔,待锅盔吸入浓汤,送入口中,鲜嫩的汤汁伴着锅盔的劲道,让人回味无穷。由于锅盔能久放,便于携带,很多人都背着锅盔出远门;包括上学住校的学生,在学校掰点馍就着面汤或者稀饭吃。
锅盔馍作为饼食的一种,风味别致,香酥可口,享誉华夏,深受人们喜爱。有一位陕西乡党写了一首《锅盔赋》把陕西人对于“锅盔”的认知,解读的淋漓精致。
《锅盔赋》作者:骆儒浩
锅盔者,大饼也。因形似锅盖,又云出于甲盔故名之。径盈尺,厚过寸,有数斤之重者,盖矜其大也。亦有径八寸,厚六分者,秀玲也。表斑黄,璨璨如菊。甚坚,敲之铮铮作响,似石似铁。内瓤层层,蓬松如雪。
食之,酥脆可口,满津贻香。可久储,宜携藏。居家之常备,浑之口粮。充腹耐咀,老幼咸爽。
关中一怪,历经千载。誉之于民俗,创之于百姓。
故曰:大德存乎圣贤,大慧存乎民。
咋样?包罗万象,尽在其中。
陕西美食的味道之所以那么迷人,令人回味无穷,不仅仅只是因为食物味道好,也是因为我在那里待得时间长,对那些食物有了想念,所以才觉得它是那么令人回味。现在我的户籍虽然回落到了北京,身份证上的数字如同舌尖上的口味一样,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