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教学启示

(2014-12-30 22:36:13)
标签:

365

课文

探究

思考

创新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教学启示

    三篇文言文从标题来看分属不同的古代散文的文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看到了共性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1.《兰亭集序》《赤壁赋》第一自然段都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写作点到为止,简洁明了,采用略写,有利于读者直接进入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

2.在第一、二自然段就开始了景的描写,采用详写。

3.《游褒禅山记》因其游记的独特性,先介绍了褒禅山名字的由来,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游洞的经历和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一自然段采用略写,第二自然段采用略写的写作手法。

4.三篇文章都采用了详略得当的写法。

5.前两篇在前两段中大量使用了对偶的句式,使文章句子结构严谨,节奏感强,增强了表达效果。

6.《游褒禅山记》因其题材的限制,致使大量采用的是陈述句的句式。

7.三篇文章的前一部分都为后一部分抒情或缘事析理做了很好地铺垫。

8.三篇文章都是作者---人类面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时,而人自身生命的短暂或力量的不足从而引发的思考:

     王安石作为改革家:提出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从而提出“尽吾志而无悔”掷地有声的观点,符合王安石改革家的身份,面对自己推行的“王安石变法”明知困难重重,心底明白那是带着镣铐在炭火上跳舞,但有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前行,前路漫漫,志向犹如火把在黑夜中指引向前,上不愧天,下不祚于民,尽力而为,无愧于心,是非功过自有身后历史评论,有改革家的智慧和气魄。

    苏轼儒释道灌注自我精神的内核,政治命运起伏变化,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够把自己命运的多舛带来的苦痛,外化自然景物之中,从中得到生命的启示,化作生命的动力,以说不出平淡的倔强向世人昭示-----接纳是一种超越。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有限生命的矛盾时,提出把有限的生命放渚无限犹如历史长河的自然中,用无限化解有限,看似自我欺骗而其实是一种哲理思辨。正如雷锋叔叔所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王羲之:一方面他坦然承认生命的脆弱短暂,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生和死的本质的不同,人不能庸庸碌碌如行尸走肉般地“生”,应该让自己的生命空间充实丰盈。王羲之的这种对生的执著与热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http://img.baidu.com/img/iknow/qb/select-search.p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